年龄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年”是计量时间的单位,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到底是怎么计量呢?我们人类直接感受到的是日历上的数字,而日历上的数字却是按照太阳年的周期编排的。在干支历法中,一个太阳年分为12个节气,每个节气分别对应一种草木的生长形态,因此古人把每个节气的第一天命名为该种草木的“生日”。例如立春就是“樱桃花开日”,立夏就是“杏花飞”等等,直到冬至“雪花飞”止。如此循环往复。这种以日为基本单位的纪时方法叫做“二十四节气”。
为了更好记忆,将24节气编成歌谣: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 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立春。 ” 这样每年的公历日期就有了对应的节气,而每两个节气之间的时间跨度就是一个太阳年,也就是60甲子,其中包含12个月(30天x4=120)、闰月(29或30天)以及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赤道面有夹角,导致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北半球的冬季和夏季并非完全对称。因此在公历年中也有“寒暑交替”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需要365.25天,这多了出来的5.25天就被赋予了一个新名词——“残冬”或者“殷冬”。对于“殷冬”的开始和结束,现代科学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和现代学者研究,认为每年在公历12月至来年1月期间,视气温和降雨量可能有一个微小的变化,使得当年公历腊月和次年正月出现“小寒”“大寒”的节气。也就是说“小寒大寒”并不是固定出现在农历十二月,而是有可能出现在公历12月或1月。
从上述分析可见,年份的五行属性取决于它的第一个节气,而月份则主要受到节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