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考研值得吗?
先占个位置,等有空了来慢慢更新 2018年9月,我研二下学期开学,准备毕业设计(设计的是嵌入式相关的项目);而2017年6月份就已经从西电人工智能专硕毕业的学长,当时已经入职BAT中的一家企业,年薪30W+;而我呢,当初因为觉得学硕考数学一难度大,所以选择的是专硕,但是最后却发现,专硕只比学硕多一年时间,但是学费却高了几万,最后却只给两个学分的学分,而且最后也没有证书! 而现在正在读研究生的我,除了能拿一个毕业证和学位证外(因为目前还没过答辩),还能收获什么呢? 我想,除了几篇论文之外,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对于计算机的就业,可能很多学校的本科生都会认为,自己学校不是985、211就没有竞争力了吧?但是,如果你去看看BOSS直聘或者拉钩网一类的招聘网站的话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企业都明确要求了“985/211”高校毕业,而且薪资都是直接按照研究生的标准来的。 再看看西电,作为一所工科强校,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电子科学与技术评为A+,信息与通信工程也评为A-;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评为B+。 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是:西电计算机的学生,如果本科四年没有好好学的话就只能拿到一个本科学历加专业双证的证书而已,跟其他普通高校相比并没有什么优势。
虽然西电的计算机就业不错,但大部分企业的招聘要求还是直接以985、211开头的,这就导致了很多西电学生去应聘的时候被刷了下来,明明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双非的同学并没有多大区别啊,为什么就不可以给自己母校的人一点机会呢?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句话感觉挺有道理的,就贴在这里吧 你知道什么叫做幸存者偏差吗? 那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当你看到新闻说美国某空军基地飞行员平均飞行时长超过百万小时,你第一反应是震惊于这些飞行员的技术多么高超,可是实际上呢,这些飞行员大多都是在训练中丧生的,而那些幸存下来的飞行员,他们的实际飞行经验并不是最多的。 所以这就是幸存者偏差,也是马太效应。 为什么会有这种偏差呢? 因为媒体要报道的就是那些最终成功的案例,至于那些失败了的人,他们根本就没有资格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当中;同样地,用人单位只会看你的简历上是不是毕业于名校,至于你在大学期间是否认真学习过的过程他们并不会看重。 在这个过程中,被淘汰的人往往都不自知。 所以说,人生哪有捷径可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