蓥字五行属什么?
《康熙字典》记载:“蓥,《字汇》音英。与冶同。《前汉·郊祀歌》冶烁艳炜。” 《玉篇·金部》:“炼也.又濯也......今人谓治铜曰冶。《诗·小雅》冶冶然。” 《广韵·肴韵》:“冶,冶铸器也;一曰作器。” 可见“蓥”和“冶”在古代是一个意思,是冶炼、锻造的意思。因此根据古代五行说中的“金生水”原理,所以“蓥”属金。 所以“蓥山”的“蓥”就是金属矿石之意了!
1)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 “蓥山”的来历 位于德阳市旌阳区西部的蓥(yíng)山,是一座具有独特地质地貌特征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由白蓉坪、黑龙潭、黄鹿坪三大景区组成,方圆百里,总面积约296平方公里。因山中多熔岩峰林,素有“蜀中峨眉小,山中有座雄奇秀丽的蓥山”之称。 据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撰著的《德阳县志》载,古时有“山形峥嵘,冬夏白雪”,故名“雪山”或“雪山”。宋绍定五年(1232)置德阳县后,始改称“蓥山”,得名于“雪山顶平如甑,而蒸气蓊郁,盖地之精华所聚”。 清嘉庆十七年(1812)知县汪世勋在《重修罗汉寺记略》中说:“昔名‘雪山’者,以冬夏积雪而不消也……今则冰雪不生矣。”于是又恢复了“蓥山”的旧称。但到了今天,山上依然冬夏皆有冰雪,只是没有当年那么厚而已。
明末清初时期,蓥山一带有“五龙捧圣”之说。相传这“五龙”常来此沐浴嬉戏,因而形成了如今著名的黑龙潭等景观。 从现有资料来看,最早提到蓥山的文字大概要追溯到晋人张孟阳(孟阳)所作的《华阳国志·蜀志》,在这本记载巴蜀历史的史书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句子——“李冰造石龙门,凿离堆,开成都江源……”其中所说的“龙门”就是指的现在的绵远河龙门山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湔江河谷),所谓开江源其实也就是指的李冰父子修筑了都江堰这一伟大工程。 另外,在宋代真德秀所著的《云庄别业稿序》中也提到了蓥山,他在文中写道:“吾家世居云庄,今为德阳学宫矣,其地临山而俯岷水,实天下之奇观也。……自吾高祖时,始卜居焉。至曾大父时,始创祠宇,以奉先圣先师孔子及七十六代孙南丰先生。余得承大父教,即寓居其间。至于今凡九世矣。”当时德阳境内的确有山有水有圣人庙宇还有云庄别业这样的好风光。
由此推断:至少在北宋年间,就已经有了“蓥”这个地名,并且已经建起了供奉孔子的庙宇。后来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原来的庙宇早已被摧毁殆尽,现在我们在景区内看到的那座气势宏伟的孔子圣殿是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重建起来的。 2)关于“镕”字的来历及其读音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已经说过,当“蓥”还是“冶”的时候,都是用来形容对金属进行冶炼加工的情形。
那么为什么古人会把这样一座充满了冶炼气息的山用这样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名字来命名呢?而且读起来还如此顺口?
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其一是因为该山是由地下岩浆喷发形成的,其二是因为当地民众希望像古代的冶金工匠一样能够在这里打造出一片新天地。 我认为“镕山”的说法可能来源于这里——唐杜牧《阿房宫赋》中的这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是杜牧描述秦朝末年项羽火烧阿房宫的一首诗,原文大意是说楚军放了一把大火将这座宫殿烧成了焦土,结果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了。
当然也可能是别的来源吧。但是无论如何,我认为“镕”字应该是源于“熔化”“铸造”之类的意思,而不是所谓的“融化”“溶化”之类。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我们现在还在读“rong”音就有些奇怪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