漉五行属什么?
《说文》中有“漉,滤也”的解释,这里解释为过滤之义。《玉篇》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漉,滤水也。” 上述文字皆认为漉的本义是过滤。现代词典往往继承此义。如《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 《新华字典》(第6版)也认为“漉”的意思是“用布袋等过滤”。 其实,这个字最早是指用细竹扎成的滤斗来过滤。
古人没有使用纱布之类的纺织物做筛子或滤网的时候,就用粗大的竹子劈成细丝,编织成漏斗形的器具用于过滤。这种滤器在古籍中有时被称为“漉斗”、“漉箩”或者“漉壸”。
《礼记·檀弓下》中记载了“夫子卒,门人欲哭于墓”,但被子夏阻止,因为“昔者夫子言之:‘皋陶死后,被葬而歌’;“舜死,葬于江南,而尧为之守墓三年”。可见,上古时代有在亡者生前居住过的房屋外筑土为坟,在坟上种植树木,并设坐具在旁,让死者魂有所依,以表达对逝者的敬重与追念。
不过,这种埋葬方式在后世渐渐被淘汰,而是改为了在平地筑冢,并在旁边修建祭祀的场所。这种改变可能是受到“井田制”的影响,因为古代的“井”字形架构被误解为方形,其实应该是纵横交错的直线。古代建筑陵墓时往往是在平地筑起高冢,而形状可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方形。 随着筑墓方式的改变以及火药的发明,深埋地下逐渐取代了堆土为坟的方式。明朱国祯《涌幢小品·丧祭》云:“今葬既不用土封,但凿地作穴,谓之‘穴葬’。”“穴葬”就是用砖块、石块或者棺材的顶部作为盖板覆盖在竖坑底部,再填上泥土,形成近似方形的墓穴。在这种新型墓葬结构中,“漉斗”似乎已经没有存在下去的必要了。然而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并没有放弃对祖先的追忆,于是在墓葬结构中保留了另一种形式——木棺。人们把先人的遗体放入经过特殊制作的木棺中,再把木棺置入墓穴之中,上面覆盖着一层层雕刻纹饰的砖瓦。这样,先人在另一个世界也能继续过“上有屋顶,下有地板”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