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丑木是什么五行?
五行的划分源于汉代的《汉书·律历志》,原话是这样说的“太初始画五行,木居东方,火居南方,金居西方,水居北方,中央土。”这里的五行和现在不同,指的是五种时季,而不是五种元素。也就是说古人把一年分做五段,每段分别对应一种时令,一种五行。其中春季属木,夏季属火,长夏属土,秋季属金,冬季属水。
从这句话里还能得到另外一条信息,就是春、夏、秋、冬都有所属的行星。分别是木星的孟春,火星的仲春,金星的中秋,水星的冬至,土星的季冬。这些星宿在古代都被视为神明,受到崇拜。 这样一分的结果,自然就有了前后顺序,不能颠倒。比如水在四季末,那木就只能安排在春季了。这就是“水生木”的逻辑来源。
到了北宋,张载著《正蒙·太虚》里又谈到对五行的新见解:“五行者,我之形体;五色者,我之容貌;五声者,我之歌笑;五味者,我之口感;五谷者,我之饮食。”这里的五行已经变成五种感观所能察觉的东西了,已经不是抽象的概念了。所以从此之后,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给五行分类组合了,只要不违背前后次序就可以。因为五官能感知的东西远比你想象得多,比如气味有酸、甜、苦、辣、咸,颜色有黑、白、黄、青、红,声音有高、低、尖、粗、沉,结构有宽、窄、厚、薄,甚至性格也有内向与外向之分……
总之,只要你足够聪明,你可以把任何东西归入五行的行列里来。 乙丑这种干支纪年的顺序就更不好排了,因为它里面包含了阴阳两性。如果把它归属于十二地支里的阴五行还好办,但是属于阳五行就有点麻烦了。由于阳五行里包括着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而每个天干都是阴阳两性相配的,因此乙丑这一阳五行里含有两个阴五行,这样就造成了它与其它阳五行之间的排列混乱。最终我们的祖先灵机一动,想出了把甲字分开使用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年干是甲或者阳干者,归入阳五行,年支是丑或阴支者,归入阴五行。于是乙就被单独归到阳五行里面来了!这就是乙属阳五行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