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的五行是什么?
根据康熙字典,“晋”字的金文作“晉”;小篆作“晉”或“晉”;隶变后汉字作“晉(晉)”;简化字作“晋(晉)”。由此可以看出,从金文到简化字,文字的形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日、月”的元素保留了下来。 “月”在古代文字中的形状像从左侧照射的大月光芒,而并非现在的月亮形象。“月”的甲骨文象形文字形状就像从左侧照射的大月斜影。金文的字形由象形文字变成了笔画较多的一种书写形式。小篆把金文弯曲的部分笔划拉直成为“月”的规范字体。隶书进一步简化了小篆的字体,最后变成现在使用的简体“月”。
那么接下来就要讨论这个“月”是什么时候进入汉字的。 根据古文字学专家董莲池等人所著《中国文字学史》一书所述,“月”字作为字符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陶片上的卜辞中,“辛未卜,王呼月”[1]203,然而并未见到完整的文字。在殷墟出土的周原甲骨文里也有“月”字,不过此时“月”的字形和现在差别较大。[1]204西周早期铭文里“月”字出现频率较高,字形与今天的“月”较接近,然而“月”字在金文中却经常出现。可见“月”字经过了一个由商到周的演变过程,最终定型于战国时期。
因此可以认为,晋的五行应为木,因五行相生之故。
按农历的干支纪年法,每个年份分别用干支组合的名称来代表,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相配,组成六十个组合,如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年……称为六十甲子。在每个干支年份前面,还有一个地支名称,叫值年太岁。申、子、辰年纳音为“黑泽水”,属于“大水流年”。丙申、丁酉、庚辰、辛巳,纳音为“涧下水”。丙辰、丁巳,纳音为“天河水”。
人的出生年份,对应了六十个组合中的一个组合,并与一个值年太岁相属,并带有纳音五行生克的特征。
由于各年份之间,其纳音五行(年柱藏干)以及各年份与值年太岁间的生克是不同的,因而已生出了吉凶的法相。
人们将生在哪些年份出生的人记作有利的或者是不利的,而年份不同,吉凶自然也有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星相学、周易中对此有专门的研究内容,是人生命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本元五行,以人出生时干支的纳音五行(年柱藏干)和人出生年份对应的值年太岁以及年柱干支与值年太岁、纳音五行等的生克制化关系来定。在用出生年份的纳音五行来定人的本元五行时,用年柱天干的纳音五行来定,而非以地支的纳音五行来定!
晋姓来源于姬姓。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周朝以后,实行分封制,把同姓王室宗亲和有功之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次换取他们对自己的支持。周成王姬诵继位之后,又进一步对其叔叔姬虞进行了分封,封其于唐,唐国故地在现在的山西翼城县。后因当时唐国的南面有晋水,故姬虞的后代改唐国的国号为晋国,山西也因此有了“晋”的简称。在姬姓封晋国这一过程中,姬虞(即唐叔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姬虞的后代,有的就以晋作为姓氏。
晋姓属于以居邑名称和分封国号名称为氏。在这一来源中,形成晋姓的分封人是姬姓封唐国于翼(今山西翼城县)的姬虞(即叔虞)。山西翼城县南有晋水,因姬虞封于唐,其后的后代改唐为晋国,并逐步以晋为国号取代了唐国,山西也有了晋的简称,在这过程中,姬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姬虞的后代中,有的以封邑和国号名称“晋”为字,形成了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