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金融风暴吗?
不会,现在是政府在主动刺破泡沫,而不是像08年金融危机时,政府没有能力去刺破泡沫。 先贴一张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图表 自从1978年起,中国开始实行银行信贷计划管理体制,银行的贷款发放权(实际就是资金的投放权和利率的决定权)大部分被集中于中央;2003年开始,央行开始实施宏观调控,通过上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利率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提高社会融资成本,以实现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
从图中可以看到,2003年到2015年间,央行一共上调了7次准备金率,每次上调幅度都是50%,最后一次的调高,将准备金率提升至20%的历史新高。 这次加息周期与2008年的危机后政策放松周期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这一次是在通胀下降的情况下进行的。在2003年至2006年的这轮上涨中,CPI从1.6%涨到了4.9%,处于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状态。为了应对不断高涨的通张,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加息,提高准备金率,对投资和消费都进行了约束。
但这次加息周期的背景不同以往,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加大,PPI持续处在负值区间,通货紧缩的风险较大,如果继续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再次出现经济的通缩风险。此次加息与之前的加息有着不同的意味。 我们看到,在CPI处于低位的时候,央行仍然提高了准备金率,这说明目前的货币政策工具已经不再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因为物价水平低,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去库存(房地产去库存和产能去库存),所以降准降息的可能性不大。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货币紧缩之后,市场的反应是一跌再跌,说明当前资金供给严重不足(企业融资难),央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正赶上了去产能、去库存的政策,这两方面的压力导致了股票和市场一直下跌。 但是一旦市场中的货币供给增加,或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扩大政府开支,拉动有效需求上升,经济回暖,库存减少,那么股价就会随之上升。
金融危机是一组复杂的经济现象,目前并没有准确的、统一的定义。但归纳起来,通常包括经济周期性下降、银行业危机、货币贬值、流动性枯竭、股市或楼市暴跌等具体金融事件的一种或组合。
从目前来看,中国出现金融危机可能性不大,因为:
1.总体上中国还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的基本面是好的,与发达国家正在经历去杠杆化过程的周期正好相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虽然有扭曲,存在着各种风险和挑战,但其经济增长空间和回旋余地很大,政府可以通过体制和政策调整,引导经济较为平稳地向潜在增速收敛。而西方经济体的增长模式正在经受挑战,调整和转变的余地小。美国经济在次贷问题恶化之前,增速也仅在3%左右。中国经济调整是主动的,西方经济体的调整是在受到重大冲击情况下的被动调整,二者的调整性质是不同的。
2.中国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具有“大而不倒”的体制优势,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完全可以控制金融体系的走向。虽然近年来,资本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取得了较快发展,但银行在融资额中的占比仍然超过80%。而且中国的商业银行普遍资本充足,不良率低,盈利强,政府通过注入资本金可实现对任何银行的救助。由于市场上的银行都是国有机构控制的,出现流动性短缺时,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不存在信用风险问题。而银行主导型的日本和韩国曾经先后发生过全面的金融危机,与它们的金融体系市场化较高有直接关系。日本在1990-1995的五年间,就有600-700家金融机构破产,仅破产机构的呆坏账就达7500亿美元。韩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爆发经济危机后,国有金融机构以极低的价格买断了私人的商业银行,银行的国有化程度由此达到80%以上。可见,只有充分市场化了的银行体系,其稳定性才成问题。
3.中国的财政状况较好,公共财政赤字率低,政府可支配金融资源极其雄厚,在税收、投资、补贴、担保等方面能够对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政府手中掌握着大量的闲置土地和社会保障金,可以用来补充银行资本金。中央政府的赤字率很低,地方政府可以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也很少,潜在的政府性债务风险不会对中国当前有限的财政构成冲击。中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而美国为40%。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财政赤字负担重,为应对危机而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空间极为有限。美国2009年财政赤字率可能高达12%-14%,英国甚至高达16.2%。欧元区27国中,财政赤字率超过10%的占了大半,政府债务风险已经很大。
4.中国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对外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资本和外汇流出的“虹吸效应”会受到限制。外资在中国投资需要兑换大量的本币,这使得跨境资本流动对国内流动性和外汇供求平衡的影响在规模上不是很大。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存在风险隐患。
从中国的情况看,经济增长和通货紧缩的风险在加大。如果房价不涨,而是下跌,一些地区、部分城市、某些业态的房地产会出现烂尾、停建和断供的风险,与之相关的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也不可低估。从实体经济本身来说,相当多的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大量中小企业由于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而出现违约风险。从外需方面来看,尽管欧美日一些发达经济体开始走出衰退,但由于产能过剩严重,失业率迅速上升,居民财富急剧减少,工资收入增长明显放缓,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下降,很难出现快速增长,中国的外需环境短期内很难出现恢复增长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