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停了中国大飞机项目?
先摆明一下态度,本人长期支持航空工业,当年在西北某飞机制造厂工作过,对国内民航客机的研制有着深刻的了解。
首先,从C919本身来说,其研发工作一直进行得很顺利,并且已经完成了所有试飞任务,取得适航证后就可以陆续交付用户了(当前第一架C919的合格证已经申请)。而且考虑到国内需求,初期生产的C919将会大量出口,内部矛盾不会很大。
那么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我们看看CAIGA(中国商用飞机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之前的格局,按照规划,ARJ21是商飞公司的产品,归中国商飞公司管理,C919是大飞机公司产品,归中航工业商用飞机有限公司管理(以下简称商船)。
问题就出在这里,根据消息,目前商船的产品主要是C919,而对ARJ21的开发仅处于开发阶段。有分析师认为,这是由于C919规模更大、利润更高导致商船更重视C919而不是相对小批量的ARJ21;还有的分析家认为,这是由于C919使用单台发动机,而ARJ21使用两台,因此制造复杂度更高的ARJ21会导致产能不足。总之,不管如何解释,一个较为先进的民族工业竟然因为“利益”这种最卑劣最无耻的理由停滞不前,实在是让人齿冷。
当然,作为曾经的中航工业一员,我对此也是深有感触。虽然中航工业的不少民用飞机项目是上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但是真正起步还是在本世纪之初。当时在陕飞公司(现已并入贵飞公司)工作,看到一些老职工还保留着的“红旗二号”、“运七”型号档案资料,那份激动和自豪真是难以言喻。
随后几年,随着“新舟60”、“新舟70”的逐步发展成熟并陆续投入市场,我们那种兴奋的心情也逐渐消减。毕竟对于我国这个工业体系来说,“两弹一星”是个特殊存在,能够独立研制航空母舰、大型运输机这些装备固然值得高兴,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工业基础的面貌。
作为一名普通员工,我能做的也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把该做的事做好,从而为整个工业体系的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记得今年正月回家,刚好碰上原单位组织春节团拜,当时的院长(现在是航空工业集团总经理)讲到我院“208项目”时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或许对于国家来说,一个航空公司或者一个飞行器研究机构的得失并不重要,但我们这些工业体系上的零件、螺丝钉的想法可就简单多了——愿我们的努力,能给我们生活在一个航空工业更强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