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保守的原因?
一个企业,如果它的创始人是一个极其聪明且极具冒险精神的人,那么该企业的战略必然不是保守的,比如华为。 但大多数的企业都不是这样开始的,大多数企业是由几个思想比较统一的人(一般是亲戚、同学、朋友等)在某种机缘巧合下共同创立的。这样的企业一开始的时候其内部各方的势力往往是不相上下的,而创业期的成败又直接牵涉到每个参与者的利益,因此大家在战略上的选择一定会求稳,而不是冒进。
随着企业一步步走向成功,企业内部势力的划分就会发生变化,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强势的一方就会在思想上取得主导地位,并逐渐侵蚀其他方的利益,这时企业就有可能走上一条激进的发展道路。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企业能始终保持着一个强大的内部平衡,像华为那样,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始终保持内部思想的统一和前进方向的一致,这种企业一般被称为“有灵魂”的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等等。
任何一家企业都是复杂的多面体,我们只能根据一定的条件去大致分类,并不可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看似很“正常”的企业做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也许是扩张得过快,也许是收缩得太猛,也许是在不该进军的新领域大量投入资源,也许是放弃了一个本来很有优势的市场....对于这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从战略保守的角度来看往往是能找到合理解释的。
企业战略保守的原因:
1、企业家的内在保守性
企业家是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主导者,企业家的素质是战略成败的关键。很多民营企业家族所有者认为,企业战略是企业内部机密,是“自己家里的事”,请战略管理专家甚至大学教授来为自己做战略规划,是“家丑外扬”,因而他们更多愿意相信和依靠自己的“拍脑袋”决策。
同时,从民营企业本身来看,家族成员在企业管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且家族的控制力很强,企业战略的决策一般由家族内部作出,企业外部的人员,尤其是非家族成员很难甚至不可能参与。家族成员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他们更愿意按家族的利益和习惯行事,而很难接受来自企业外部或非家族成员的影响,尤其是对其家族核心利益的影响,如对企业的控制权和收益权等。
2、短期盈利压力
我国民营企业具有明显的生存型导向,而不是发展型导向。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的最主要目标不是开拓和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利益,而是追求企业生存的利益,甚至是企业所有者的个人利益。
企业生存的利益和战略发展利益二者往往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此,必然产生冲突。在我国市场条件下,企业面临的生存威胁非常大,不仅来自同行业的竞争对手,也来自其他行业对手的竞争,更来自资金、技术、品牌上处于优势的跨国公司。因此在很多民营企业中,发展战略服从于生存战略,企业不得不放弃战略发展利益,转而追求短期生存利益,直接表现在管理者的关注点和决策的着眼点上。而制定、实施战略及对战略结果评价的时间都是长期的,因此,企业战略成为“只摆设,不使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