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是什么生肖?
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我们仍然可以使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每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和一个温度带,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每年的夏至冬至春分秋分都有固定的公历日期。 其中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七左右都是大暑节气,这个时候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太阳高度最大、白天最长,而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则相反。
我国大部分地处北温带,大部分地区夏至的时候白昼可长达十二个小时以上。 民间说法初伏就是进入三伏天的第一天,“三伏天”是指小暑和大暑前后那段特别热的时期。
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夏至三庚便数伏”,也就是说,从小暑开始计算,第3个庚日便是入伏之时;而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是立秋后一伏的开始,所以有“立秋三侯,处暑伏尽”的说法。
现代科学表明,实际上我国大部分地区入伏的时间是处于夏至之后的一个周末,即夏至后的第30-31天。 这是因为考虑到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因素,以及取整的方便,古人采用的“干支纪日法”是以夏至作为开始的,而现代所采用的“公历”(格里高利历)是以冬至作为开始的。两种历法的起止时间点不同,因此存在差10天左右的现象。虽然每次入伏都是处在小暑与大暑之间,但是具体年份可能会提前或者延后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
由于今年闰了二月,导致中伏也变成了二十一天,这是自1964年以来首次出现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