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陈家祠在哪?
陈家祠,原名“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清末岭南著名乡绅陈济棠为他祖先兴建的家庙。 地址在广州市中山七路。从中山八路坐公交239可直达。门票大概二十块一张,节假日会有浮动涨价。 陈家祠是典型的岭南建筑,装饰精致典雅、堂皇大气,又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
其建筑艺术在清末民间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它由大小九间厅堂及几座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大殿、戏楼、后殿;两侧各有一座厢房与配殿。 进大门便是大殿了,大殿上原供奉着陈氏祖宗的灵牌。两旁有副祠堂联:“天上多少星宿,地上何止几家?”形象地说明这座家祠所容纳的广大姓氏宗族。 大殿顶上的藻井雕刻精美华丽,堪称一绝。 穿过天井便是第二进,也是陈家祠最具特色的戏楼了。四面围廊,中间是表演舞台,顶部四周挂着彩色玻璃灯罩,白天明亮通透,夜晚华灯初上时,便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这里曾经曾是广东著名的演艺中心,经常举办各种喜庆节目,如请罗汉斋、摆神仙盅等。当时能在这里看场戏可是件时髦的事情,有“未逛陈家祠,不算来广州”的说法。 现在陈家祠还是广州民俗艺术的展示馆,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以及传统节日,都会在这里举行传统节庆活动,向市民展示传统的元宵灯谜会、端午龙舟竞赛、中秋拜月赏月、重阳登高咏秋等等。 想感受原汁原味广府民风民俗,来这里准没错啦!
陈家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东风西路,原是清末广东省72县陈姓族人捐资兴建的合族祠,是广东省重要的现存祠堂建筑,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完工,是晚清粤中官式建筑的典型,集岭南古代艺术之大成,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广东省民间艺术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陈家祠依八卦式布局建造,坐南朝北,总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由大小19座建筑组成,呈三开三进的九堂六院格局。陈家祠由大门、主进、后进三部分构成,内部整体空间以中路为主线,中、东路和中、西路的空间相互贯通。
陈家祠外墙灰塑、铁铸、木雕、砖雕和石湾陶塑等岭南传统工艺造型生动,是岭南建筑工艺的集中展示。
1950年,陈家祠辟为广州公社陈列馆;1957年,广州公社陈列馆并入广州革命史迹陈列馆;1959年,陈家祠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2003年,正式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截至2015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藏文物13083件(套),设有广东民间木雕艺术展览、广东砖雕艺术展览、广东民间剪纸艺术展览等基本陈列。
主要景点
三进三路
陈家祠由前后三座院落组成。三座院落从南至北依次是头门、中厅和后厅。中厅是陈家祠的中心建筑,由9座厅堂组成,呈“口”字形院落。前半部分以6座厅堂为中心,从左至右为“聚贤堂”、“培风堂”、“宝贤堂”、“象贤堂”、“留芬堂”、“守俭堂”,均为县祠。后半部分由3座“支祠”组成,从左至右依次为“德和堂”(开平陈氏支祠)、“慎德堂”(新会陈氏支祠)和“庆贤堂”(南海陈氏支祠)。
三进三路
三座院落之间有六座厢房分列左右。这6座厢房是合族子嗣和管理人员工作和生活的空间。其位置也是依照他们的族源之地的区域分布来分配。按照古代“官居左”“民居右”和东西为从的布局原则(东为尊),位于前院(头门)东侧三座厢房(从左至右:“南武两邑房”、“台山房”、“三水房”)的管理人员以及居住在西头的“民房”(从左至右:“增城房”、“龙门房”、“四邑房”),也属于“外祠”。
三进三路
这样,合族祠的“外祠”与“内祠”之分即清楚地显露出来,也说明了合族祠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家园的作用,也具有管理人员工作和生活“合族公所”的功能。
祠前广场
陈家祠前的广场呈东北——西南走向,南北长140.5米,东西最宽处为89.4米,面积超过一万二千平方米,是广州市最宽阔的祠堂广场,其中,陈家祠建筑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建筑空间总高25米。广场前部(东北部)为广州市纪念中学,后部(西南部)为祠堂,中间以道路和小东、小西、小北三条小河相隔。
祠前广场
陈家祠的后方隔着一条约二十米宽的小河——濂泉涌,是广州市最大的一片荔枝园(4000平方米)。园内古荔枝两百多棵,其中百年以上的古荔枝就有29棵,是广州市“古树群”重点保护单位。
石牌坊
石牌坊耸立在通衢大道之上,是陈家祠的主体建筑。石牌坊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通高11.61米(基座3米,坊身7米,鳌鱼约0.61米)。石牌坊为冲天式三楼、四柱、五间,全石结构通体饰有精美的雕刻。通间宽14.3米,各间宽均为2.4米。东西内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