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荒形势如何投资?
这轮资产荒的起源,是2015年开始的。 当时由于经济的持续下滑,各方的担忧情绪升温,于是央行在2015年3开始大幅降息降准,希望能以此刺激市场信心,带动经济增长。但这次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市场利率继续下行,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但贷款发放仍然偏迟缓;同时宽松预期下国际资本涌入国内,推高了我们此前严格监管的跨境资金流入规模(2014年9月到2016年8月,通过合格境外投资者渠道,外资累计净买入A股份达7779.7亿元),我们也不得不加大了对金融市场的调控力度以应对。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2016年下半年开始,信用债市场和股票市场出现连续的暴跌。尤其是信用债,作为直接融资的一种重要工具,其价格本来应该取决于发债企业的现金流和未来的盈利情况,但在资产荒的大环境下,它所反映出的其实是投资者对于未来收入流预期的不安心理——因为市场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很低,因此哪怕是你有一笔稳定的现金流收入,别人也会因为你预期将来可能得到的回报太低而放弃购买你的债券。这就是那一段时间,很多资质很不错的国企和地方政府平台也出现违约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外界对于它们未来收入的预期非常低。
其实2013年到2014年的时候,我们曾经历一次类似的资产荒。那次资产荒的由来也是由于信贷资金的持续紧张,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难度都非常高,整个市场对于未来收入流的预期也非常悲观。于是当年就出现了所谓的“钱荒”,银行间7天的回购利率一度上升至20%以上,远超正常水平的10%左右。也正是在那时,为了缓解市场压力,我们第一次通过央妈的逆回购向市场投放了流动性。
那么这次资产荒和上次相比有何不同呢? 我认为最大的区别在于,前次资产荒是由于流动性的枯竭导致的,所以后来不管采取什么方法(包括后续开展的各项金融改革措施),总的目标都是要在市场上注入更多的流动性;而这次资产荒的主要根源还是出于对收益的焦虑,因此从政策层面来讲,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紧货币+松财政”——也就是说,除了央行继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不断向市场输送流动性之外,财政部还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债券的发行额度,用国债和地方债置换银行的不良贷款,既满足银行体系降不良率的考核要求,又为市场引入更多的长期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