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高科技产品有哪些?
“车联网”、“自动驾驶”这些关键词已经出现了很多次,那为什么这些汽车高科技仍然没有普及呢? 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阻碍了汽车高科技的普及:
1. 技术尚未成熟 无论是自动刹车还是道路偏离警告系统都需要车辆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路面信息,但目前的传感器技术并不能够完全过滤掉噪声,在恶劣天气以及特殊路况下会导致误报率升高。另外,由于国内高速公路普遍限速120km/h,而国外多数国家高速不限速,所以国内汽车厂商研发的车辆大多只达到欧洲标准(ECE R48),也就是欧洲公路的实际测试标准。而在试验中,车辆的最高时速是被限制在250km/h以内的。当车辆处于高速行驶状态时,高科技配置的准确性也令人质疑。 虽然目前科技公司在自动驾驶领域投下了重注,但从Google到特斯拉,行业内还没有哪个公司能够实现L4级别的自动驾驶,所谓的L4级别还只是指车辆在试验场内的自动驾驶水平达到了四级,与现实生活结合考虑,距离真正的商业化应用无疑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消费者对于高科技在汽车上的采用还是会持观望态度。
2. 法律政策不完善 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开放给特定地区使用的自动驾驶出租车,还是刚刚投放使用的共享无人巴士,都属于试水阶段。随着车辆智能化程度的提高,相应的法律法规也需要跟进完善。否则驾驶权到底归属车主还是软件提供商?出现交通事故后责任划分不清楚等等问题都会成为行业发展阻碍。
3. 成本与收入不成正比 作为汽车“新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高科技受到互联网公司等“新势力”的关注。除了具备传统汽车制造所需的硬件能力外,“新势力”们还需要具备软件开发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在研发制造车型的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成本。而与传统车企不同的是,它们不具备像BBA那样通过卖一辆豪华品牌汽车来收回成本的特权,因为互联网公司在汽车领域的涉足更多的是从电动车和智能网联车的角度考虑,因此从前期来看,高昂的研发费用只可能依靠大量生产汽车来弥补。但对于传统汽车制造商来说,汽车已经是他们产品线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且早已培养起了自己的消费群体,因此在不需要投入过多资源的情况下就能保证销量,显然更符合他们的利益。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花更高的价钱买一辆车然后为了一个还没普及的高科技配置而多付一笔钱,似乎也不是十分愿意接受的事情。在技术和法规政策允许的前提下,汽车高科技的普及仍需要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