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胀何时到来?
现在就是通缩,而不是通货紧缩! 你以为的通货紧缩是这样的—— 实际上的通货紧缩是这样的—— PPI(生产价格指数)自2016年下跌超过40%后进入底部区域,目前只有-1.5%;GDP平减指数更是只有0.83%,二者双双跌入负值区域并创下历史新低。这意味什么?意味着上游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下游消费物价持续走低。对普通人来说,就是工资-房价比越来越高,购买力越来越低;对企业来说,成本下降但商品销售价格上涨乏力,利润空间非常有限甚至为负。
PPI下滑导致工业企业亏损扩大,今年前两个月累计有9.72万户企业亏损,同比多亏4189亿元。工业品通缩加剧了这种亏损状况,石油加工、钢铁、有色等重点行业均陷入深度亏损,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环比减利2454元/吨,纺织业环比减利541元/吨。不过这种通缩对于宏观经济的危害仅限于企业层面,从整个宏观经济来看,当前更合适的是用一个“胀”字来形容——投资膨胀、信贷膨胀、财政杠杆上升(地方债置换)、货币发行量的上升……这一切都是为了对抗通缩,或者说为了对冲下行的压力。
既然宏观经济是胀的,那么为什么会推出供给侧改革?因为供给方面也有胀的迹象,产能过剩加剧,库存升高。钢材、铜等大宗商品价格处于低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折算指数仅为0.83。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进行供给侧改革,通过去产能、去库存,那么未来很有可能出现原材料涨价,产品涨价无力的情况,造成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小直至为负。所以现在的通缩只是结构性的,是在特定环境下的通缩,即产能过剩导致的通缩。
要消除这样的通缩状态就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去掉产能过剩的产业,增加有效供给。同时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增加需求。最后,完善税制,增加中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降低基尼系数。这是最合乎中国国情的一种方式。 而CPI呢,虽然近年来一直在3%~5%之间徘徊,但是不能忘了它统计的口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指的是一篮子消费品的价格涨幅。这个一篮子包括汽车、房产、日用品等等,还包括服务型消费,比如教育、医疗、旅游等等。
这些消费品的价格上涨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掉。当然,如果万一哪天CPI上涨,也不要惊讶,因为它可能是短期的。 综上,目前看来通缩的风险还是大于通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