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知道五行?

严效禹严效禹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般认为,“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伯有过子产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故有火灾水佚,霜雪不时,雨藏不节,掩有州县,长江大河,绝阸壅激,伤败国土,贼民病主,害气相侵,菑荡国家”。这两种提法有差异,未直接言明“五行”一词的确切含义,尚属萌芽形态。后经人们的实践,有汉儒郑玄为之解释:“五行,水、火、金、木、土也”。

“五材”之说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成公十三年和昭公二十九年亦分别有“夫文,止戈为武。武王克商,作颂日载戢五兵,宅此戎士”,和“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等记载。其含义与“五行”相同。不过,郑玄认为“五材”和“五行”是有区别的。他在《周易·系辞》注中分别给二者下了定义:“五材者质也,五行者文也”。“文”指“神化”,“质”指“质朴”。“五材”是构成一切的质料,“五行”是支配“五材”的运动变化的物质运动。

“五常”之说,是汉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篇》中论说“五行”时提出来的:“木,仁也:火。礼记也;土.信也;金,义也;水,智也。此五者,不可不养也。故王者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保存人之性,以心志之,中正而诚之,行之以五事,授之以五赏,故天喜于上,人和于下,而五行顺矣”。这里,董仲舒把“五常”附会于“五行”,将天与人沟通起来,旨在阐明他的天人感应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