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五行是什么意思?
这个得从《说文解字》说起,东汉许慎编写的这部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里面讲“言”、“禹”都是象形文字,在甲骨文中就与鼎的形状相似了。 鼎最初是用来煮食物的器物。商代晚期王室贵族已经开始用鼎作为身份的象征,而且数量有严格的规定,天子九鼎八簋(音gui),诸侯七鼎六簋等。
周朝制度规定只有天子和官员才有权使用鼎,普通百姓禁止使用。 春秋战国以后,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王权的象征,成为了国家、社稷的神圣之物。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将九鼎迁至咸阳宫中。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进入秦朝首都咸阳后,为了报复秦国,把九鼎毁了。
三国时期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曾经派人寻找九鼎的残片,用来做印玺。 到了晋朝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之后,为了炫耀自己的功绩,表示自己是承继天命,就把九鼎搬来洛阳,放在阿房宫内。后来八王之乱时,八王之一的成都王司马颖把九鼎送给司马越,以笼络人心;再后来五胡十六国时,前赵刘曜攻破洛阳,九鼎又不见了踪影。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公元376年-公元39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政权,定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当时魏国有三鼎,放在明堂上祭祀上帝,一鼎放于辟雍中用于教育太子们学习礼义,其他鼎则分别置于宗庙和路寝之中。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下令迁都洛阳。第二年他亲自到洛水边考察地势,觉得这里风水很好。但是大臣们不赞成迁都,其中一位叫李冲的大臣就说了一句名言——“此王都非此郡乡”(这地方不能当京城啊!)。结果孝文帝大怒,说:“我自定之,何容卿议也!”(我自己看着办,你们不要瞎参合!) 李冲见孝文帝如此坚决,只好建议他先建造都城,然后再慢慢考虑迁都的问题。于是孝文帝下诏命令群臣在两个月之内修建一座新都城。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洛阳新城落成。孝文帝高兴地登上了宣武殿,对群臣说: “朕今日,始觉身安。可受朝觐之仪。”(今天我终于感觉身体舒服了,可以接受百官朝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