柟字五行属什么?

平依凡平依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楠(nán),属木;柟,同“楠”。 《左传·定公四年》有言:楚师为楠舟而侵方城之外者。注云:楠,今楠树也。南方人谓楠曰柟。杜预注《春秋》,亦以楠、柟为一,不别作柟字,知古书多通用。然则今俗亦多以柟为楠矣。 《玉篇》:柟,楠字之误也。 《广韵》:或省作枏。注引《诗》云:楩枏豫章。又引《说文》云:枏,楠字也。 《集韵》:或作楠。 《正字通》:楠,今木谱皆作楠,非。按《说文》楠从木南声。今俗以南音如那,遂以楠为枏。此由形近而讹也。《玉篇》亦云柟即楠字,《广韵》亦云或省作枏。惟《正字通》不知《玉篇》、《广韵》所言,即《说文》所称楠字。且以为今木谱皆作楠,非。岂不知木谱所录,皆古人之名。凡物之名多有异文,其与古字相远,转不可晓者。如《唐韵》以檀为㼸,以杷为葩,是矣,而不知《尔雅》以檀为鑣,以杷为杷,仍用古字也。《正字通》不知考古义以证俗字,故有是失。

1.《诗经‧大雅‧棫朴》:薪之槱之。笺:薪犹柴也,槱积薪而已。 《毛诗诂训传》:薪,材也。槱,积也。若今积薪焉。 《释文》:孙炎曰:薪,烧柴也。《韩诗》云:薪,积也。王肃曰:薪之言歆也,燔柴以祭天也。郑庄公于稷坛焚薪,谓燔柴为薪火也。贾逵曰:薪之言新。

2.《诗经‧小雅‧杕杜》:有杕之杜。笺:杕,独貌。 《毛诗诂训传》 《释文》:《韩诗》作“杕”,云当为獨。

3.《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 《毛诗》:蒹,未浸。葭,初生芦苇。 《集传》:蒹,未秀之荻。葭,初生之苇。

4.《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集传》:夭,少貌。灼然盛美之意。

5.《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史记‧项羽本纪》引此二句作“九月削枣,八月初食米”。 《正义》:剥,脱也。枣,谓击打使裂,故剥亦破也。八月时枣未熟,其核已坚,先捶打使裂,然后收之。九月份则熟矣,可煮食,故云“八月剥枣,九月食粱”也。十月份则收稻,故云“十月获稻,十月涤场”。按,八月剥枣,《毛诗》作“八月剥枣”,《孟子·滕文公上》及《国语·晋语四》均作"八月断谷"。汉韦昭注《国语》谓“谷”读“穀”,即“谷”,指黏高粱,盖当时以黏高粱为稻。

6.《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地理志下》:江水出岷山。 《水经·沔水注》:昔大禹疏江居道,开蜀分梁,乃导湔浦、涉郫岸,沿渚东发犍为郡之芦君故城,东别支分为沱。按,岷江在乐山一带折向北流,故《禹贡》称“东别为沱”。郦道元认为,沱即是今青衣江及其下游诸水。

7.《吕氏春秋‧季春》:天地和气,万物皆生。 《淮南子·天文训》:天地之气合和而生百体。 《淮南子‧地形训》:和气育群品,阴阳象类,各以各自形。

8.《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命有司为民田畴,察士涂,毋或奸民苗稼。 《正义》:言命有司劝民治田畴也。

优质答主

查《康熙字典》,柟字五行属性为“木”。 “楠”同音。 上面是繁体字的“南”;下面是繁体的“木”。

从字形上看,就是“南方的树木”的意思。 从读音上分析,“楠”与“南”发音都类似“nan”或“nai”。 所以,就我的理解来说,读作“楠”比较准确吧! 我觉得,“楠”字更适合形容一种树而不是一个地名或是山名……因为,毕竟不是每个地名的“n”都是读成“纳”音的呢! (比如,云南有个县的名字叫“宁蒗族自治县”,这个“蒗”字怎么读?它对应的读音应该是làng)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