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抢筹股票是好事吗?
最近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新面孔,比如某大型银行旗下的理财子公司、某保险资管公司、某央企集团下的产业基金,还有一些高净值客户的私人财富管理机构等等。 这些机构进场了!而且出手相当阔绰!单笔金额动辄数亿元乃至十亿元级,一天就能买进卖出好几只个股。
面对这些生力军,市场的反响相当热烈——当然,反应最激烈的莫过于被这些资金青睐的标的股价。 然而,市场情绪总是容易冲动,毕竟这些新面孔们之前并无任何迹象表明他们会大量买入某只个股(当然,如果单只个股的规模太小,比如总市值低于50亿元的,可能真的就只能算是“冷门股”了)。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平时无人问津的“冷门股”突然被机构大幅抢筹的时候,未必就是好事。这背后很可能隐藏着某些我们不了解的玄机。 以近期活跃度较高的某银行系理财的眼光来看,他们的投资偏好和资金属性决定了他们更倾向于买入流动性好、价格合理且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导向的中小创板块。所以,当这些机构大举进场并且迅速把股价推高的时候,往往是值得投资者警惕的时刻,因为,很可能接下来就是一波杀估值的走势。
对于机构来说,在合理的估值范围内尽快实现资产的滚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问题是,当一家机构的仓位中大多数资产都处于溢价状态时,再想要低位吸筹就很难了,要么选择被动持有直至浮盈扩大,要么主动加仓以摊薄成本。前者需要等待更好的买入时机,后者则很有可能出现追涨杀跌的情况。无论哪种选择,都难免陷入被动的境地。 与其如此,还不如在新资产品发行前提前布局,即在低估值状态下借助分红配股权力推升股价,同时在新的产品发行后通过赎回的方式在高位出清手中的筹码。这种左右逢源的做法显然要比单边买入更加灵活,虽然可能是拆东墙补西墙,但至少不会出现损失本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