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有哪五子?
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含五常,仁义礼智信。 金主仁 木主义 水主智(聪)火主礼,(情)土主信。 如果把人体的五脏比喻为五行,那么心就是火,脾是土,肺是金,肝是木,肾是水。 所以“五行”中的“五子”就指的是“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品德。 为什么要把"五行'中的“五子”理解为德行呢? 这是一种古老的阴阳思想。古人认为,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与人体阴阳是密切相关的。如《黄帝内经》说: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血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意思是聪明的人养生一定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不要使自己的情志超出这个范围。也就是说要节制情绪,做到“喜怒有常”“忧思有度”。这样就能避开疾病,保持健康,延年益寿了。 这就是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得出的养生之道。 他们认为自然界在春天阳气升发,万物生发,就像人突然有了活力,爱生气一样;夏季阳极气盛,就像人大汗淋漓,爱发火一样;到了秋季,阳气开始收摄,人也慢慢冷静下来;冬季阴气极盛,万物没有生机,人也慢慢进入睡眠状态。
所以,人的心境也要随着四季的变换进行调整。 在春季,要让心灵舒展,释放积郁的情绪,让心情像花儿一样绽放。
在夏季,要有张有弛,劳娱结合,不能让自己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 在秋季,要多参加社交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防止忧郁孤寂。 在冬季,要学会冷静地面对挫折,不让自己的情绪出现大的起伏。
总之,古人是非常重视情绪的调理的。如果情绪能常常处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状态中,那就能够达到《黄帝内经》所提出的健康标准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