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神为何物?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肖的排列是有依据的,与地支密切相关。 什么是地支? 地支是中国古老的计时系统“十二地支”,它和天干一起用于干支纪年法,用来表示年份。 天干共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别对应十天:“甲日、乙日……癸日”。 地支共十二个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的是十二月:“正月、二月……十一月、腊月”。
由于天干只有十数,如果一月出现两次或多次,就需要使用地支来标记,因此就有了“子月、丑月……”等术语。 除了记录年份和时间外,古人用干支计法还用来记日期。每天从子时开始到亥时结束一天,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样,通过地支就可以准确记录每一天了。而每半个月就有两个相同的时辰,例如正午12点和下午1点;傍晚5点和6点等等,所以又形成了“午时、未时……”的记述方式。 如果一个月里的一天重复出现,就使用地支标记一下这一天——这种记载就比较细致了,如“甲子日甲午时”,意思是这一天的第一个时辰是甲子,第二个时辰是甲午。 在现代历法中,我们依然使用着干支纪年的方法。仅仅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公元纪年。例如: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间标注为“公元1964年10月16日上午8时”,而农历日期为九月十五,因为那天刚好是阴历八月十九日,所以十月也称为“白露节至秋分间”——这是使用公历的日子同时采用节气作为标记的特殊情况。
在《子不语·卷五》中记载的“六畜之精”中,有鸡、牛(黄牛为赤牛) 、猪等,但没有羊和兔;而在《子不语二集·卷十八》中的“龙生九种”,即龙、蛇、马、猴、鸡、狗……却没有兔(或称月) 和羊(或称未羊) (原文是“未羊”) 。那么从这两处记载来看呢?可以推想出以下四种可能的情况:
1.古时人们把十二生肖分为两类:一类包括鼠、虎、兔、龙、蛇、马这六个动物,另一类则是包括牛、羊、猪、狗这四个动物,而其中前者是阳,后者是阴。因此它们被分作了两类。所以上述两种说法都成立。 但以上情况并不能排除第三种可能性——因为《礼记·月令》中有正月“蛰虫始振”,二月“蛰虫始作”的说法,说明古人对生物的冬眠与苏醒周期是有一定了解的。这样当说文解字将十二地支对应于十二月令时,很可能就是据此推测出来的。这种推测也符合中国农历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这一原则上的。
4.第四种情况的可能性较小,不过也是有可能的,那就是古人的干支纪年法是在一年之中而不是整年中进行计算(这在某些易学著作中是存在的) 的,即在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冬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立春之间交替计算年份。如此的话,则每两年便会有一次闰月,从而形成所谓“阴阳合历”——在这种情况下,阳历部分就包括了两个阴历月份。于是乎兔子和羊这两种相对较迟发育的动物就有了机会了。但这样的话,二十四节气又该如何安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