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字怎么算?
五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黄帝因有土德之瑞而得名,亦称轩辕黄帝或黄帝。《庄子·天地》中有云“黄帝见大隗而问之曰‘朕闻道德焉。’大隗对曰‘至道不行今将何为'。黄帝曰‘为之奈何且问之民。’于是黄帝行拜而起。”由此可知黄帝为了求得大道,曾向百姓询问,同时也向大隗(即伏羲)请教,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之时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五行的存在了。然而这种认识仅仅是朴素的直观的认识而已,并没有理论根据。
西周初期,人们逐渐发现了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形成了“生克制化”的理论。《周易·系辞》中有云“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万物之理得矣。”这里的“仁”“知”便代表了“金”“水”两种五行;同样的道理“克”代表的是“火”“土”,“生”代表着“木”“水”。这就是最原始的五行相生相克说法。
随着理论的发展,人们对五行的了解更加深入,战国后期的阴阳家已经把五行纳入到哲学体系之中。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五行相胜”即后来所谓的“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这一说法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是由于五行之间有着“母旺子相”的关系。 汉代的董仲舒继承了先秦的阴阳家的学说形成了“五行相生”的新说。他主张五行之间是相生,而非相克,并且是按照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顺序循环往复永远不断的。 以上所述均为五行学说的起源与发展,至于如何计算五行则是始于汉代。
汉朝初年,汉文帝与匈奴战和亲,双方决定互送使者,以示友好。但匈奴使者来得突然,汉文帝临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挑了一个叫中行说的宦官,派他去护送匈奴使者,可惜这人行踪不明,史载“中行说亡入匈奴”。
后来人们发现中行说的身影出现在匈奴王庭中,受到匈奴单于的礼遇,因此汉朝也认了他做汉朝的使者。可是到了汉武帝时,一个好消息传到中原,原来这个“汉奸”终于死了!他的墓穴里陪葬了很多的汉朝的器物,这说明他是以“附汉”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可问题是这个人是个阉人,无后。为了延续他的血脉,汉朝皇室特意选取了他的孙子代宗作为自己的子孙,还赐给他姓刘。这样,一个太监从此变成了皇族的一员,而这个阉人的姓氏也被记载于皇族谱牒之中,世代相承。 到了东汉末年,社会上流行著一种“风角”的术数,据说通过观察自然界的风候变化就能推知未来的吉凶祸福等等。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五行,其法用甲子干支记日,以每日的时辰为经,以五行的属性为纬,把甲子和时辰分别填入相应的格子内,然后推算,便可得知一个人的命运运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