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男人很萎靡?
先引一句梁启超的话作为本文的出发点:“吾中华乃世界之文明国,非徒称雄于亚洲,即为亚细亚之代表。”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我们要做文明古国,或者东亚病夫的代名词。而是说我们不仅是文明古国,还要做文明的代言人,向这个世界输出我们的价值理念与制度体系! 所以,要理解为何中国男士如此萎靡,必须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起点说起——这个起点就是鸦片战争。
自宋明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士绅阶层一直是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虽然也有“华夷之辩”之类的争论,但大多时候还是自诩为天下中心。但是,西方的船坚炮利一下子就打乱了这种自我定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不仅仅是向西方学习技术,更是要向西方学习的勇气和力量(或者说自信)。于是,从林则徐、魏源开始对中国来说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制度和技术背后的价值观,即如何才能建立一套有效的体系来激励人的积极性,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力。
接下来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尽管这些运动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缺陷,但没有一场像太平天国那样把矛头指向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运动。尽管近代以来中国在军事、技术和经济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一个更致命的落后被发现了:思想文化的落后。
从洋务运动时期建立的新式学堂到后来的京师同文馆,再到庚子赔款建立的清华学堂,我们可以看出晚清乃至民国政府意识到制度上的落后不仅仅在经济、政治、军事领域,还在文化教育领域,所以他们试图通过培养一大批熟悉西方体系的精英人士从而改变整个国家的面貌和人们的思维观念。 但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顺利。新文化运动的发轫就在于对传统儒家伦理的反思,而五四运动的火光照亮了现代性进入中国的大门。不过,这扇门已经被帝国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了,封建残余势力也在竭力阻拦。
所以,我们看到,在西方文明面前,一方面有追求全面西化的激进主义,如胡适倡导的“整理国故”的同时也要“充分吸收西方文明”;另一方面,又有反对全盘西化的保守势力,如张君劢提出的“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以图“独立自治”。
就在新旧力量纠缠之际,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的时代开始了。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传统的儒家文化已经难以支撑起塑造民族灵魂的重任,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迅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无论是主张西体的自由主义者,还是坚持中学的保守派都在这一时代凝聚了力量。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消灭了法西斯,也让国内民主与科学的呼声更加高涨。1946年,当国民党当局拒绝签订双十协定后,国共内战爆发。民主与科学在革命者的号角声中进入了每一个村庄,同时也深深印在了每个人的脑海之中。无论你是否愿意接受,一种全新的社会和政治秩序正在中国大地逐步确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