蹦字什么生肖?
“崩”字有“山”“石”部首,与“鼠”“牛”“羊”的十二地支相配,对应“子”“丑”“未”三个时辰;另外还包含“弓”“贝”等笔画,与“兔”“蛇”“马”的十二生肖相配。 “山”和“石”都是象形字。山字的笔画中,第一笔是象形,表示山脉的走向。在“子”“丑”“寅”“卯”四个时辰里,“子”和“卯”的第一笔均为短竖,而“丑”“寅”的第一笔却是短横,由此可区分“丑”“寅”与“子”“卯”的时间段;而在“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八个时辰里,每个时辰的第一笔均是短竖。从字形上就能大致区分各时间段所属的生肖。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古代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段,每时段两个时辰,用干支标记时间,所以同一时段内不同生肖可能都有出现的情况。这就涉及到了不同时辰不同生肖的排序问题。
对此,古人做了如下规定—— 子时:鼠先行,然后属牛; 丑时:属羊,然后属猴; 寅时:属鼠,然后属虎; 卯时:兔先行,然后属龙; 辰时:属蛇,然后属马; 巳时:属马,然后属蛇; 午时:属老虎,然后属狗; 未时:属羊,然后属牛; 申时:属龙,然后属鸡; 酉时:属牛,然后属鼠; 戌时:属马,然后属虎; 亥时:属兔,然后属猪。 在这一规定中,最先出现的生肖属于上一时辰的末刻(也就是下一时辰的第一个小时),而最后出现的生肖属于本时辰的末刻(也就是下一时辰的最后一个小时)。例如“壬寅”(2013年2月4日~2014年2月3日),“甲辰”(2014年4月5日~2015年4月4日),“丙申”(2015年8月7日~2016年8月6日)等等,即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
在12生肖中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有的生肖两个字,比如龙,比如马,还有牛、羊、狗、猪,有的生肖只有一个字,比如兔、鸡、蛇、猴、虎,还有一个只有“蹦”一个字的生肖—鼠,为啥会这样呢?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其中的缘由。
要说解释这其中的缘由,就要从12生肖的产生开始讲起,12生肖产生的具体时间已经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的是,12生肖的产生时间应该不晚于商周时期,12生肖是从商朝的图腾演化而来。
商代是一个邦联制的国家,邦联中各个部落有自己独特的图腾,而且每个部落都有很大的自主权,其中有些部落就是以野生动物为图腾。而商代的国君为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就下令将自己的子民分为12类,然后用部落中12个图腾来标记。
十二生肖从此产生,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很多12生肖的别称都失传了,比如龙以前叫尨、又或者叫虵,又或者是虬。还比如兔以前也叫蟾,这些都是以前12生肖的别称,都是因为时间很久远失传了,而鼠却没有失传。
其实以前鼠也是有两个字的,为鼫鼠,为什么不是其他的名字,而是鼫鼠呢?这就要从商朝的历史说起,商朝有一个叫比干的伯侯,他曾经做过商纣王的丞相,最后因直谏惹怒了商纣王,被商纣王剖心而亡。
比干是排在商王族之列的,所以比干死后不能入土,比干的遗体被放在外面。结果比干的遗体没有被鸟兽损坏,而是被一只看起来像是老鼠的动物。这种动物把比干的尸体藏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然后把比干的遗体护起来,以防遗体的损坏。
人们都很感激这种动物,然后就用商朝的国姓“子”来给这种动物命名,叫子鼠。在之后的生活中人们称老鼠的时候,就叫“子鼠”,叫着叫着,人们就很习惯把鼠字放在后面,加上比干的谥号为“忠简”,人们都很佩服比干的忠心,然后“子鼠”就又有了“志鼠”的称号。
“志鼠”一词渐渐地传了开去,人们叫着叫着,就直接成了“志”,《说文》中就解释:“志,记也”,“志”字的本义为记载,引申义为记在内心的本性。因为“志鼠”被人们看成是比干的化身,比干的忠心也一直被人们挂在心间,所以之后就用“志”代替了“子”字,成了“志鼠”。
之后在流传的过程中又成了“蜘鼠”、“只鼠”,又因为“蜘蛛”不是鼠类,所以“蜘鼠”又被人们改成“蜘”,本字为“支”,后来才被改写成了“支”,《左传》中就有“支者也”,就是“志鼠”的意思。
之后又被人们演变成了“脾鼠”,又因为“脾”字的意思为“脾气”,“脾鼠”就有了“脾气很大的老鼠”意思,渐渐地又成了“屁鼠”,再后来又被人们变成了“屁”,后来又因为“屁”字不好听,就成了“癮”,意思为“发脾气、发怒”。
后来人们觉得叫“癮鼠”很不开心,所以又变成了“奔鼠”,又有本字为“笨”,意思为“本分的老鼠”,后来又被写成了“蹦”,意思为“奔跑、跳跃”。这就是鼠字一直叫“蹦”的缘由,因为“蹦”字一直都没有失传,所以一直沿用到现在,所以就只有一个“蹦”字,而不像其他生肖有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