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表示什么生肖?
子鼠 老鼠在十二生肖里,排第一位,与十二地支相匹配,正对应着“子”时(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故起名“子鼠”。而“子”又和“紫”同音,所以民间还有“耗子”、“老鼠”等称呼。 丑牛 按照古代干支纪年法,牛年应为“癸丑年”。《尔雅·释兽》中,“丑”被释为“犊”,注云:“牛犊,未角,或曰丑;有角,或曰犊。”可见,“丑”与“犊”互训。但人们在日常文字交流时,往往用“丑”代指“牛”,如“丑女”中的“丑”字,就是“牛”的意思了。古人所说的“丑年”实际上也就是现在的“牛年”。 寅虎 “寅”原指老虎头上的花纹,后来引申为老虎。我国上古就有“以寅喻虎”的用法。屈原《九歌·山鬼》中有句“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这里的“赤豹”、“文狸”指的是红色的豹子和身上有花纹的狸猫。汉乐府《相逢行》中有“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璁马”即指带斑点的骏马。这种以“寅”指“虎”的用法一直延续至今。
卯兔 月出时节,正是兔子开始活跃的时候,因此“月宫”里就有“玉兔”的身影。而在古代传说里,月亮里的玉兔还会打瞌睡。于是,月亮又被形象地称为“蟾宫”或“兔宫”。《礼记·月令》中记载:“仲夏之月……燃灯烛,烧麝香,百虫不应。”这里提到的“夜明”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萤火虫”。由于萤火虫多在夜晚发光,且颜色多为黄色,古人将这类小虫子称为“宵飞”或者“宵萤”。这些名称似乎都暗示了兔子在月夜里的活动——当萤火虫在夜晚翩翩起舞之时,正有“玉兔”在月宫里捣药。
辰龙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句话:“春祭日,秋祭月。”其中的“月”是指祭祀月神的典礼。而进行这一典礼的时间恰好是在农历九月,正好也是农历的“戌月”。古时人们习惯用干支记录日期,而每个天干地支循环一次,恰好是12个月。每逢“戌月”来临时,便意味着上一个“月”结束了,新的“月”即将开始。而这新“月”的第一天就是“朔日”,即现在所说的“初一”。不过,此时月球还在“未位”,也就是说,月亮还处在“瘦”的状态,并不饱满。这个“新月”也被称作“细月”。
已蛇 《尔雅·释鱼》中有句话:“鲂鳊,腹似蛇。”郭璞注:“鲂,蒲鱼也……”这里的“蝮”指的就是鳝鱼、黄鳝一类的动物。而《诗经·豳风·七月》里有“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的句子,其中“斯螽”就是螳螂。“己”还通假“祀”,《礼记·月令》中有一章节就叫做《季冬祀灶解》。郑玄注:“季冬,十二月。”汉代王逸注释《楚辞·天问》中也提到“十二月分配十二月庙”,可见“十二月”的“月”在古代就是指“鼠”。
午马 马年和午月都用“午”字表示。“午”字本义是站立着的马。宋代罗泌所著《路史·释兽》中称:“马,午也,武也,文武意。”所以“午马”实际上是指“骏马”。唐代韩愈的《马说》中,“马”就被称之为“午”。除“俊马”外,“午马”还是古人在“本命年”里对自己及家人的一种爱称。 未羊 羊年和未月都用“未”字表示。“未”字的字形像一只绵羊。“未”就是“羊”的意思。
申猴 猴子喜欢在岩石上蹦来跳去,所以“申猴”又被称为“石猴”。明代著名小说《西游记》中就经常出现“石猴”一词,如第三回《大圣拜斗求师》:“你乃灵根育孕,柱石生来,自来祖姓。我等你声,你为何反驾祥云,来到此地。” 酉鸡 古人发现,鸡蛋在孵化过程中,除了初期的卵白,后来的蛋黄里会含有黑色液体,像是染了黑颜色的鸡蛋清。这种黑色的液体被人们称为“鸟睛”,其实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卵黄抗体”。
戌狗 东汉学者赵晔所著《吴越春秋》中有这样的记载:“勾践之地,南界于越,北界齐,西界楚,东界昊。有国俗曰:‘后入输一卒,前死不丧’。”这条记载中的“后入”即是“戌”。“前死不丧”的“前死”便是“酉”。这两者都是地支中的第十一位。因“戌”的形态类似犬,所以在十二生肖里排列第十一。
亥猪 猪的繁殖能力很强,在古代猪肉更是普通百姓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人们对猪特别友好,经常把它作为祭祖或庆典上的牺牲品。《周礼·地官·牧人》中称:“祭社稷、五祀、五岳则毛血。”意思是祭祀祖先时用猪的血,祭祀土地神时用猪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