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谁在香山建别墅?
1949年2月,中共中央进驻北平,当时选择的中轴线是现在北海公园的团城。但1950年后不久,中轴线向北迁移了大约两公里,选址定在了现在的香山风景区内。为什么要在香山上建中央机关驻地呢?这还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次“国事访问”说起……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我国内政。1953年7月,斯大林病逝后,苏联新领导人是更加咄咄逼人。
为了防范苏美的挑衅和侵略,保卫国家的安全,在香山建造一座宏伟的办公驻地势在必行。
经过考察和论证,原中华民国总统府和国民党北京政府的办公地点被选中。 这里地处要冲、视野开阔;北面有玉泉山、万寿山作为依托,又与北京城的古城墙隔水相望;东南侧的香泉寺和周围的松林也有良好的防辐射林效应。
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兴建办公大楼的物资和人力都是现成的——刚撤走的国民党政府留下了庞大的机构人员和充足的建筑材料。 于是,一场特殊的建设开始了:原总统府大红楼内的办公室改作中央领导的办公室,西花园建起了中央统战部、外联部等机构的办公大楼。中南海里的菊香书屋成为毛泽东的办公室兼休息室。
同时,按照苏式样式,一座巨大的广场式办公楼在原来的总统府地基上巍然崛起。这就是今日的“新华门”。 为了庆祝这一工程完工,中央领导人还在这里举行过一次规模盛大的集体照像活动。
除了办公用楼之外,在中南海里,中央机关还陆续建设了若干其它建筑。如毛泽东的游泳池(后来修建北京地铁时被拆除)、毛岸英烈士墓、邓颖超住所等处。 在香山则新建了中共中央办公厅招待所、中央直属机关招待所、中央办公厅机要局及各种附属设施。 这些工程都是由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自己设计和施工的,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于1954年底基本建成。从此,以北京城为中心,形成了一副由多条射线组成的巨大坐标。
香山,这座在北京西郊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帝王行宫,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居住达5年之久而闻名中外。人们一般都比较熟悉毛泽东在双清别墅等处的工作、生活和交往情况,但不太了解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入住香山的情况。特别是香山的一处鲜为人知的小别墅,是1949年5月周恩来专为刚从欧洲回来的郭沫若特地安排的住所。这里,曾作为郭沫若的私人寓所和民主建国会总部会址及部分文史工作者的办公地。1949年7月中旬,郭沫若离开这里,率领民主建国会成员和所带领的文化工作者全部搬入中南海,郭沫若就此开始了他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中南海时代”。
独门独院的郭宅别墅
郭沫若这座位于双清别墅东面山坡下的私人寓所,是鲜为人知的香山唯一一座民国年间建造的别墅。院落为独门独院式,院北侧是3间坐北朝南的砖木结构的中式平房,南北长17米,东西宽12米,院内有一个小花圃,种植着一些牡丹和月季花。整个建筑风格朴实文静,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今天,当你走进这座小院的时候,仍然可以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
民主建国会总部和部分文化工作者在别墅办公
1949年5月,郭沫若从欧洲回到北京后,民主建国会总部由香港搬到北京。周恩来为照顾郭沫若,将这座山中别墅拨给郭沫若作私人寓所,民主建国会总部和部分文史工作者等也在这里办公。郭沫若将小院前院的3间作为民主建国会工作人员的宿舍和办公室,自己则与夫人于立群和女儿尚惠及前来照顾郭沫若生活的张宗英(中央组织部特为安排的生活服务员)住在后院的4间房内。
在此期间,郭沫若不仅为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作了大量工作,而且还进行文化史料的编纂工作。如《三国史话》和《太平天国史话》,都是在这座小院里写就的。在郭沫若的感召下,一些著名的文化人士也先后来到这个小院工作。有冯至、周扬、吕叔湘、郑振铎、李新、林汉达、戴念祖、王毓铨、杨蔚萍、姜亮夫等史学和语言文字方面的知名学者。他们在这里一起编撰了《太平天国史料》、《三国志通俗演义》、《明史通俗演义》、《宋史通俗演义》、《中国历史常识》、《历史知识大词典》、《中国史稿》和《中国文字源流》等书。
郭宅别墅也是郭沫若的会客室
这座山中别墅不仅是郭沫若生活、工作和编撰书稿的地方,同时也是他的会客室。他经常在这里会见来访的客人,或共商民主建国会的重大问题,或探讨文化研究方面的问题。郭沫若的日本朋友、诗人山室信一,是从1946年起就在郭沫若身边负责秘书工作的松泽昭弥,著名作家张天翼、巴金等文化界人士,民主建国会的领导人胡炳章、朱学范等人都先后来郭宅访问。郭沫若回到北京之前在中共南方局时工作的徐雪寒,1949年5月到北京后,也先后两次登门拜访郭沫若。在郭宅别墅,郭沫若不仅热情接待来访的外国友人和国内学者,而且他那平易近人的长者风度还给来访者留下了难以忘却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