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有哪些?
据《史记》所载,孔子生于鲁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原名孔丘,字仲尼。其祖先本是商朝贵族。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从此孔子子孙世世代代居于宋国。直到孔子之时,因其祖上宋国公子泄亡,始居鲁之下都莒邑(今山东莒县)。鲁昭公六年(前536年),孔子父叔梁纥卒,孔子与兄伯尼及妹妹一同生活在叔梁纥妻颜氏门前,由婶母养育。鲁哀公二十二年(前483年),孔子与颜氏男婴“野合”而孕,生子孔鲤。此后,孔子虽贵为鲁国大夫,但仍住在莒巷,在养贤庄、防杞里、述陶里及仙桥等处居住。
关于孔子的故事,有三千多年前的,也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间的,这些都是他所生活的古代华夏文明所孕育的,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下面举几个例子:
不耻下交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甚不仁矣,焉能谏之?”公曰:“岂若吾之不闻,亦勿知仁义之道。夫舜,宜乎。”子贡曰:“不在言语,安志而为所谓。”孔子曰:“善哉!善哉!”
翻译:孔子与子贡说道:“你和颜回哪一个更强些?”子贡回答道:“我怎能和颜回相比呢?他真是不讲仁义,否则我应该能劝说他。”孔子道:“如果真知道你比颜回强,那你现在就应该让他了解仁义之道。要知道舜就是这样做的,才能称得上圣明。”子贡说道:“不用多说,我一定如此。”孔子道:“好啊!好啊!”
不耻过言
耻其过言,而不耻其不厌(曾参)
见人不正,虽吉犹凶(子贡)
见人不善,如己有失(阳货)
翻译:曾经说过的话如有不妥,知道后就改正,从不对自己说过的话或所作的事感到羞耻。见到别人做错了事,即使事后发觉自己的言行也有不准确或不恰当的地方,也从不隐讳。见到别人不好,就如自己失败一般。
三过其门而不入
孔子避席而答曰:“其诸邪!(对其不闻)子之言,亦唯性焉尔。(其诸,说不定。也有人说,其诸是一个语尾。)”
退而闻之,子路人以告,孔子曰:“彼孺子,何足以语(语,请教)斯!”
翻译:有一次,孔子出门,经过一处井旁,有个小孩在井边哭泣。孔子叫住小孩,问道:“小孩子,为什么哭呢?”小孩告诉孔子,他家有口井,井水正在下降,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请孔子帮个忙,去看看井里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挡住了水路。
孔子答应马上去看,可是等走到门口,却又回头对小孩说:“等我回去看看书,稍微了解一点的情况,再回答你的问题。”过了一个月,孔子又遇此小孩,于是便问:“你家的井怎么样啦?”小孩回答说:“老家伙真会开玩笑,什么也不懂,还装成很有学问的样子,竟说什么‘龙乘风云而上天’,还说什么‘龙闻欲下,回吉吉’,真不懂这个道理,还来讥笑我!”孔子遂叹道:“小子识之,愚且不善哉!”
暮春时期,孔子与颜回、子贡、子路一道谈论“德行”。孔子以颜回“闻一以知十”,称赞他心智迅捷,头脑聪明,反应灵敏,所闻甚多,所悟甚深。子贡多能,学识渊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子路的处世态度,恰如《诗经》所咏“瞻之在前,忽然在后”。随后,他又在卫国都城里,遇见孔悝的家宰邓析子。子路问孔子:“邓析是何样的一个人?”孔子说道:“他嘛,不过是懂得‘一’而不知道‘二’,熟悉‘三’而疏于‘七’罢了。”“一”“二”,指基本的知识,抽象的概念。“三”“七”,乃三才与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