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故事有哪些?
中国寓言故事有三百里仲,是东周时期的人。他为人随和,好交朋友,在乡间为人诊病总是分文不取,人们都很尊敬他。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从远处来探望他,两人感情很好,一同饮酒谈笑。临分手时,百里仲拿出自己收藏的几本书送给了朋友。他的这个举动,在旁人看来,很是奇怪。因为他精心收藏在屋中的书,并没有人借去看过,自己又不喜好读别人写的书,为何此时赠送给别人?朋友不知底里,很是不解。
第二天,百里仲又把那几本书索回,并告诉朋友,昨夜梦中悟出一篇文章,书中有断句处。于是,当天便把书毁掉了。
这个故事后来传开了,人们对百里仲的行为评价颇高。有人说,他这种求实的精神值得称赞;也有人议论,百里仲这种行为,有点近似于今日人们所称道的“癖好”。但是,不管怎样议论,百里仲把书毁掉的事实,却引起了另一些人联想和思考。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学者,为寻求真知,不断积累资料,反复钻研考证,即使所写的书籍被人们视为“糟粕”,也不灰心;也有许多读书人,把别人的“残羹剩饭”吞吃下去,却把辛辛苦苦原创的精华又呕出来,形成自己的著作。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正是为了追求真理,不愿让学问界失去一块里程碑。
百里仲毁书,虽然是一种缺乏科学态度的行动,却引起后人对于学问、书籍值得深思的事实。我国历来对于书籍十分尊敬和重视,从孔夫子删《诗》、《书》,定《礼》、《乐》,到汉刘歆不惜用重金购《逸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都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对于文化典籍的珍视。据说,唐代大诗人李白年轻时读书很多,对读书极为刻苦,对于已读过的书,能够一字不易地背诵下来。当有人问他为何背诵得那样熟练时,他说:“书皆吾书。”他认为自己读过的书,都是自己的,这种想法虽然浅薄,却也反映出古代读书人对文化传统的认真、珍视程度。
中国寓言故事有哪些?
揠苗助长
古时有一位农夫,他发现秧苗长得慢,认为是下地不开,便自己动手将秧苗一棵一棵地扶正。儿子跟在后面,一边看一边笑。等到父回家之后,儿子问道:“父亲为什么要拔苗助长呢?”农夫说:“我看不到庄稼长高,实在心急呀!”
比喻为庄稼治病,打乱了自然的生长规律,反而害了庄稼。
庄周做梦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而蝴蝶却变成了自己,不知究竟是谁变成了谁。醒来后,庄周惊诧不已,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真的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自己也变成了蝴蝶。
庄周梦蝶的故事表明,梦中梦到变成蝴蝶,而蝴蝶又有意识,蝴蝶梦到变成庄周,而庄周又来梦中变成蝴蝶,庄周既然在梦中变成蝴蝶,那么现在的蝴蝶有没有知觉,现在所说的蝴蝶是不是庄周,甚至所说的庄周是不是曾经的庄周也不得而知。其实,庄周梦蝶,所说的蝶应当是蝴蝶,因为严格地说,蛱蝶科、凤蝶科、粉蝶科、锤翼蝶科等等都应该叫蝴蝶,只是因为我们平常说的蝴蝶,大部分是蛱蝶,所以我们常说的蝴蝶,也可以把它称为飞蝶、飘蝶、彩蝶,但是,在名称上,蝴蝶总是以蝶为基本型,进行较大的变形而产生的,以龙须蝶科为例,它们的触角逐渐细长,前翅呈胸状,中后翅呈三角形,而且,大多数是黑色或者白色,少数是红色,而飞蝶、飘蝶、彩蝶等等的变化,也是在这种基本型的基础上作一些简单的变形。
鬼斧神工
这是一个比喻自然景物美妙珍贵的典故。
旧时有人认为,天地的形成不是人力所为,就像艺术珍品出自天然,而非人为雕琢那样。古代神话传说,天帝使斧头开天,故名“斧斤”。后用“斧斤”比喻技艺高超,也作“鬼工”、“神工”。
郑人买履
春秋时,有一个郑国人,想买一双鞋子,他先在市场中量好了自家脚的尺寸,拿好尺寸后离开了市场。当他路过一家鞋店时,看见鞋店门口的鞋样子与自己所用的尺码一样,便想买下来,不料鞋店老板说:“脚不是这个尺码的,不能卖给你。”郑国人说:“我自己的尺寸,难道还会弄错吗?”鞋店老板固执地说:“鞋子的样子和尺码都得符合,怎么能按照你的脚势做鞋呢?”谁知那鞋子穿在脚上正是合脚,可鞋店老板非要说鞋子不合脚,而鞋是符合脚的了,可是尺寸又不符合,真是令人尴尬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