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属于五行中的什么?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用以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形式,在中医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中医学把自然界一切物质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并以五行来概括之,称为“五行论”。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及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这五种不同性质的物质(五行)不断运动变化的结果,人体器官及功能活动同样可以用五行来概括和归纳,而人体与自然界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彼此通过五行这个中介互相联系沟通着,这一学说就是五行学说。
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维持着五行之间数的平衡,如果由于内外因素打破了这种平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学就是根据五行相克的规律,以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进行治疗的。
木、火、土、金、水的五类不同性质的物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相生、相克的运动规律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用以解释自然界各种复杂的关系,在中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五类事物和现象只是五行的一个方面,每一方面还可以再分为五个以至更多个细分属关系,这样就成为一个五行系统。
五类事物和现象的分类及细分属关系,并非是按现代的逻辑归类方法划分的,而是依据着五行的特性理论,通过推演络绎的方法决定的。因此,这种归类不一定合乎现代的科学分类方法。从五类事物和现象以及细分属关系可以发现,木、火、土、金、水这五者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木为植物的通称,代表一切可以生长发芽的生物,木类植物具有生长繁茂、枝叶条达的特性,因而具有“生长、条达、舒畅”的功能。火有生物需要的温热光亮,木类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它;同时火具有“温热、上升、明亮”的特性,可“生津液”,“助发散”。土类物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土类物质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特性,这又是植物生长发育的营养来源及物质基础。金类物质坚硬、凛冽,金属器具是人类伐木、制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特性具有“肃杀,收敛”功能。水类物质有寒凉、滋润、下行的特性,使金的凛冽锋利性更加强盛。
由此可见,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要素是密不可分的。从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看,“木生火”,木类植物进入燃烧状态即成火,“火生土”,火熄后即成为泥灰,入土中便成土,“土生金”,金类物质必须通过土中开凿冶炼才能得到,“金生水”,金类金属器皿可以贮水,“水生木”,木类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而“木克土”,木能入土中,把土掘起,破坏了土的承载和受纳功能,“土克水”,土能拦水,使水的下行功能受到制约,“水克火”,水能灭火,“火克金”,金在火的高温作用下可以熔化,“金克木”,金属器具可以砍伐树木等。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构成了一个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关系链。这个关系链维持正常的运动变化时,人体呈现出健康的状况,出现异常则表现出疾病的现象。
根据五行的理论,五者密不可分,如果其中一者出现问题,必然影响其他四者,如果出现相生关系紊乱或相克关系失衡,则出现种种异常。如木的条达之性被压抑,以致疏泄不利影响了土的生化,土的生化不足以致金的肃降无源,金不肃杀则水势无制而大增,水过旺反过来克伐木,造成木更不足,整个关系链的正常关系受到破坏而处于混乱状态。中医临床常见的脾虚患者(土虚)大便不成形,咳喘气促(肺病,肺属金,肺病则金不足),水肿(水气停聚)等都是这个五行关系失衡现象的具体体现。五行理论在中医临床中用于疾病的分析及指导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