酆五行属什么?
“酆”,念feng(第一声) 《说文》中说:“酆,周之遗臣,封于酆城,从邑丰声。”段玉裁注:“古地名,在今陕西长安县东。” 又《汉书·地理志上》记载:“酆,故秦离乡聚也。有陵云台、宣明亭。”师古注:“酆城旧有遗址。”
由此可知,在古代的文献中,对于“酆”这个地方的记载是存在一致的,即认为它是秦国的离乡聚或者说是乡聚之一;而且位置大概在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东面。 然而,这种传统的观点却是有问题的。
首先,我们在现在的西安城东50公里外确实有一个叫做“酆”的乡镇,但是它并不是秦国的乡聚,而是西周的遗臣被封于此所建的邦国。虽然这个名字一直使用到汉朝,但是它的地理位置一直在发生变化。
到了西汉文帝的时候,它位于长安的东北30公里处;汉武帝时期向东迁移了大概100多公里,到了现在渭河和灞河的交汇处;新莽时期再移20里左右,到了现长安的北郊。
东汉末年战乱频发,这里成了军事重镇,因此几次迁址以利于屯兵和防御。之后隋唐时代又在这里建了很多宫殿,迁都之后把京城称之为“镐京”,以此提醒后人这里曾是西周的首都。所以,唐代诗人李商隐写到“朝别长安路,心随斗柄回。镐京三月暮,花雪满春阶” (《二月二日》)。
那么,这个“镐京”的“镐”字又是怎么写的呢?在唐代之前的古籍中这个字的字形与意义都和现在不一样。唐玄应音义引《广韵》:“镐,汉东郡名,今相马地。”又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始建昭灵宫于京师,复修太上皇帝、太后庙。十二月庚申,上至自郊丘,阅武举才俊于兴庆宫。辛酉,幸华清宫。”胡三省注:“镐京,秦都,曰咸阳者非。华清,天子游幸之处,无固定之宫。” 其中的“镐”字皆作“镐”,可见其形与“歌”相似而读音一样。也就是说,这个“镐”字最初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一根横放的棍子,上面有一些点代表燃烧的火堆。
后来这个字变成了形声字,以“高”为形旁,表示火堆很高。不过,读音仍然保留原来的gho音。再后来,这个字又变成会意字,人们加了“土”旁,意思就变成了在土地上栽种作物。最后,这个字定型为今日的“镐”字,既不是象形字也不是形声字,而会意字中的“土”“高”两字已经不再表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