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5楼的地板有湿气吗?
地气的概念是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现象的概括,这种湿气是不是现代人理解的湿气,需要探讨。 先秦时代,人们在住宅周围筑墙,形成“四隅高”的建筑形式(见《诗经·陈风·株林》“胡蝶飞飞,午室悠悠”“胡蝶翩翩,中庭幽幽”)。在这种房子里居住,人们会感受到“氤氲之气”在屋里面弥漫(见《礼记·月令》);如果遭遇连续的阴雨天气,这种气体就会升腾聚拢在房屋的上空,让人产生“阴气凝而不用”的感觉。
到汉代,这种气被命名为“阴翳”(王粲《七哀诗》“阴翳蔽白日”)。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观察到,“阴翳”不是一成不变的。当阳光普照时,它像烟一样消散;入夜之后,又像萤火虫一样明亮起来,因此将它命名为“阳燧”(《梁书·诸夷传·天竺国》“又云‘日禺’者,以初出如珠,光明灿烂,谓之‘阳燧’”)。
唐宋以后,中医们在临床上认识到,人体对外界气候有着重要的适应机制。如在高温环境中,人的汗腺分泌旺盛,通过出汗蒸发散热来调节体温;在寒冷环境下,肌肉产生热量增多,皮肤血流量增加,防止体温散失。这种适应机制,使得人们不会直接因为环境温度的变化引起健康风险。于是,“湿冷”、“干冷”的概念诞生了——只有当外部气候出现明显的偏差,这种适应能力出现了故障,身体才会受到威胁。
从这个角度来看,题主提到的“湿气重”可能指的是“湿冷”或“干冷”,而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