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不够创新?
首先,中国的文化中其实没有“创新”这个东西。 孔子说为政,要因俗而治、循而不用革。司马迁评他说“因俗而定法,简而不烦,轻而可载,德之轻缓”。这是中国政治哲学的正统——当然,这个说法有些理想化。但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里,变革不是好的。
其次,中国的传统科技,是建立在“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基石上的,强调的是对前人智慧的吸收和继承,而不是什么突破和创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在宋元之后主要是在前人的的基础上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没有太多的创造性发明。中医理论也是源于《黄帝内经》等古人留下的著作,虽然后人在这些基础上加以发展,但总体上说中医的理论体系是一种总结性的、继承性的理论,而非原创性理论。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这种社会结构也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创新程度。一个社会等级分得越明显的地方,社会的流动性就越差。在社会流动性很差的情况下,人们对于未知世界就不可能有很多的好奇心,因为绝大多数人这辈子基本上也就活在家族和地方的圈子里了。缺乏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自然就不会有太高的创新意识。
中国人很早就建立起了以文治国、以文教化的理念。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会写诗就不配有文化。孔子还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话似乎更出名一些。但孔子说的这首诗其实不是指我们现在写的诗歌,而是指诗经中的歌谣。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从吟诵古诗当中培养美感,通过懂礼仪的方式来塑造人格,通过学唱歌来成就一个人的完美人生。
在孔子的观念里,审美(包括艺术)、道德和人格成长都是紧密相连的。他并不是分开来谈这三大问题的。所以中国人的艺术从来不是独立的,是和人的成长密切结合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