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平为什么在国外?
1920年,上海,一个姓方的富商,邀请当地名流、商界大佬、政治要员一起吃饭,席间聊起了准备在外国建立唐人街,并成立华人社团的事情。 方先生说,他打算成立一个以“互助”为主要内容的社团,名字就叫做“太平协会”(The Tai Ping Association)。 “我们这些海外华侨,漂泊在外,风餐露宿;即使有了稳定收入,也会因货币贬值而损失掉大部分财富。如果我们能团结起来,互相帮助,就可以克服种种困难……” 方先生的话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共鸣。 会后,大家都热情洋溢地写下了自己的留言:
于是,在各方努力之下,1931年,“太平协会”在香港正式成立了。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太平协会的成立可以说相当及时,因为它的出现,让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人有个可以相互交流、抱团取暖的地方,也让当地华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极大提高——在当时的香港,很多本地人与华人争利的事情时有发生,而太平协会的出现很好地协调了这种矛盾,使华人在与当地人交往的时候更加进退自如。
当后来有人向蒋介石提出创办一所专门培养留学生和海外侨胞人才的学校时,蒋氏欣然应允,于是,1946年在香港成立的第一所新式学校——亚洲文科大学(简称亚大)诞生了。 作为新学校的创始人之一,方先生很重视校友之间情感的联系。为了巩固和扩大校友网络,他在1955年至1978年间,先后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及美国举办校庆活动,并通过举办方式逐渐将这个校友网络覆盖至全球范围。 时至今日,亚大的校友网络仍生机勃勃,每年他们都会通过不同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2013年,校友网络中的成员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从东南亚到欧美,从大洋洲到非洲,随处可见“亚大人”的身影。 而在他们中间,很多人都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当年父亲或母亲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那就是对知识的崇敬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