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是怎么区分五行的?
古人造字时,把字的结构分成五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就有关于五行的记载:“象形者,画其形状也。日月星辰,山陵江海,形也;字象其物,日月星也。”可见,五行的概念最初是从汉字结构开始的。 那么什么是五行的结构呢?我们看看东汉王逸在注释屈原《离骚》时说的这段话:“辰,龙星;辰,房星。”(屈原《离骚》王逸注)又看过晋代郭璞在注释屈原这句话时说的话:“辰,房星;昴,毕星。”(《楚辞·离骚》郭璞注)我们知道,辰在古代指地支的第五位,也就是现在的属龙。而昴、毕就是西方的白虎七宿之一。古人将白虎七宿中的昴星命名为“辰星”,将毕星命名为“昴”。
当古人发明了“辰”“卯”等字后,按照干支顺序和五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将第一个字定义为“土”,第二个字定义为“木”,如此推类下去。到了“寅”这一支时就出现了“火”字,因为“寅”对应的是春季,是阳气上升的时候,而东方属木,木生火。到了“午”这一支就定义成了“火”字。这样,一个完整的五行相生的链条形成了!
后来,人们发现有的字结构中找不到“土木水火”这四种元素。怎么办呢?许慎提出“四象”的概念来补充:“四方上下谓之宇,古者观斗建之始,以正方位……谓东南为巽,西南为坤,东北为艮,西北为乾。故天地之位,亦曰东南西北。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四维乃阴阳之中,故曰‘四方’。”于是,“四象”就成了五行之外的第六元素。同时,许慎还列举出具有“四象”的字作为例证:“‘行’‘远’,‘高’,‘上’,‘下’是也。”(许慎《说文解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