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桡”字的基本信息 汉字:桡(拼音:ráo)部首:舟,笔画数:9; 五笔:HGBF; 笔顺编号:214312511 四角号码:2604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822D 字义: 〔桡骨〕人体手臂下面的一条骨头,位于肱骨下面,手腕上面,可作支点使手臂有力气。亦称“玉枕骨”、“枕骨大刺”。
详细字义 〈名〉 1.(形声。从舟,音如“饶”) 2.同本义 [radius]
《尔雅·释骸》:“臂曰桡。” 郭璞注:“今江东呼臂为桡。”
宋苏辙《次韵子瞻戏书李昭玘真》诗:“鬓须白尽未全霜,肩背高似一掌平。笑指老身犹健在,何妨拄杖踏清秋。” [2] 《晋书·宣帝纪论》:“且夫将率不可不丰。若使骠骑甚至兼赋,则虽无驽牛,足以致千里之运矣。故能水陆用师,上下如意。”[3]
《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这日正行在途间,天色已晚,见一寺立于道旁,知是禅院,乃停鞭而入。” 《儒林外史》第三一回: “﹝严贡生﹞走到书房里坐下,叫书童拿茶去。那书童端着茶盘进去,却不见他主人。” 3.引申指船尾或船上划桨的长木杆 [paddle of a boat]。如:桡楫(船桨);桡深(桨用力深入水中);桡水(摇橹摇的水)。
康熙字典 【寅集上】【广字部】桡 ·康熙筆画:11 ·部外筆画:8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而召切,音繞。《說文》舟節也。一曰舟竿也。 又通作桡。《莊子·達生篇》手執撓鉤以問餒。《前漢·東方朔傳》朔持橈入。師古注:橈即棹之意。又棹楫,詳後。
又與擾通。《周禮·冬官考工記》輈人為辀,車人之爲軾,輿人为輿。《註》此三器皆治其木,無有斵削,故謂之斲。《釋詁》作櫂。《疏》櫂與攪皆聲之轉。《詩·小雅》魚網之設,鴻則離之。《箋》離,曆。《疏》經歷之,如魚網縱橫,故云曆。 又《爾雅·釋水》江南謂舟之兩邊為櫂。《註》棹,斫也,所以斫水。《疏》謂之櫂者,取其形狀似櫂。其物南北不同。南方謂之櫂。北方謂之槳。
又《六書故•舟輛類》棹,船楫也。今江東謂之櫓。浙中謂之櫂。建陽謂之棹。蓋自江以南,方言不同耳。 又《周禮·春官·巾車》有綏車,無閭車。《註》綏車,今之肩輿也。《疏》輿之兩邊有欄檻者,謂之綏車。無欄槛者,謂之閭車。《儀禮·既夕禮》鼕鼕俁��。《註》俁,車轂。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皆宜肖切,音要。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