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为什么严控人口?
1949年,北京全市人口630万; 2006年底,北京全市户籍总人口758.7万人,比上年减少6.9万人,是1949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北京常住人口为1961.12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减少57.35万人,年均减少0.57%。 是少有人口增长的首都!也是少有人在首都! 北京的人口一直是在持续低速下降的,从1949年的六百多万到2010年的近两千万,减少了约三分之一。 而同期全国人口的增速达到了70%左右。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经济发展和人口政策的双重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善之区,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但在计划经济时期,却发展得并不充分,生产力水平很低。人均GDP只有145美元,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多(1953年为179美元)。
在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要承担一个大国首都的功能是不太现实的。北京一方面要从农村吸收大量人口,另一方面又要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增加,从而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这种结构虽然起到了稳定大局的作用,但也带来了后续的很多问题。
一是产业水平低,第二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二成,缺乏竞争力,只能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就业岗位有限、失业率上升,而大量人口又集中于城区,加剧了城市规划建设的压力。
二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作为世界闻名的生态屏障,北京的水资源和耕地占有全国的百分比分别只有百分之七点五和三千分之三,却要负担近二亿人的发展和安全需要。
三是公共财政支出压力大,在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既要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生活品味的提升,又不能过度依赖市场机制,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北京一直在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开发郊区资源和基础设施,大力引进人才,同时放开生育政策,这些措施都有力地推动了首都经济的增长和城市的发展。 但无论怎么说,作为历史上人口最多时曾达两千多万的帝都,现在却仅仅拥有两千三百万的人口规模,应该说是非常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