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愚五行属什么6?
若愚,字面意思是“像傻子一样地糊涂” ,形容人办事草率、糊涂,也作愚蠢解释,是个贬义词。
《辞海》中关于愚的解释有: 《汉语大词典》:愚,蠢也。即笨也,与聪明对举。谓缺乏智力或学识。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连用,如说"这个人很愚"不说是"这个人很蠢";但在古汉语中常用“愚”指“蠢”、“傻”。 《礼记·檀弓下》:“丧之蚤葬者,不以月数,曰‘昏棺’。迟葬者,不以日数,曰‘留棺’。今子朝而始葬,何也? ”孔颖达疏:“此自伤生不得其理,犹为愚钝之人。”
《汉书·西域传论》:“夫创巨者痛深,创轻者痛浅。”颜师古注引张晏语:“言匈奴国小,失众远来,创重而痛甚也。”这里用“创”比喻作战的损失。 金圣叹《水浒传序三》:“至于圣叹先生所言一百单八人,合用五百里地,又言梁山泊方圆三百里,皆宋室方圆百里之地。”后文又说:“今即以五百里之地,容他聚三千人,共历一百二十年,而有一百零八个强盗,则每十里内,止该有一个强盗耳。”
在古代中国,人们是习惯于把“愚”“蠢”“笨”“傻瓜”等词混着使用的——这大概也是现代汉语中这些词语使用状况的渊源吧——所以单独问哪个属于哪一个,是很困难的。不过我们仍然可以做一些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若愚绝对不是五行中的任何一个,因为阴阳五行说是中国古代一种哲学思想,这种观念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而在人体内则有五脏对应五行,因此中医理论常把人比作小宇宙。这种学说本来和干支没有直接关系。 《礼记·檀弓下》: “孔子曰:‘然,吾固问诸棠棣矣。’”郑玄注:“此言孝弟之道,可以作干戚之舞。”“干”指盾牌——“以戈戚舞干以示武”——“戚”指斧钺——“以殳鼓之”。 可见,“六甲五方”里的“六甲”应该是指干支纪年。古人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干支系统后,发现天干十个字只能用九次,地支12个字只能用于10次,所以每一轮下来就会少一个字(天干用完9次就不能用了,要等到60年后重新再来一遍)。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古人想出了“十干禄”和“十二支刑冲合害”的组合方式——这种方式正好可以把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全都用上。这套方法被称做“甲子纳音”。
我查了《渊海子平》,书中对“甲子纳音”的解释是这样的: “甲子纳音”只是把六十花甲子和十二地支全都用上的一种组合方案,本身并不是某种阴阳五行制度下的产物。后来有人尝试把这种方案放在阴阳五行体系当中去解释,于是出现了“甲辰乙巳炉中火”这样的记载,但这也是后人附会的说法而不是“甲辰乙巳”本身就具有火的属性。
“丙丁壬癸”四行的出现应该是借鉴了道教的理论,因为“四象”中的“南方朱雀火”应该是对应“丙丁”两行,而“北方玄武水”应该对应“壬癸”两行。这种安排明显带有道教色彩,因为在道家的概念中,世界是在混沌中充满水的,而人在其中是有生命的,山是活的,树是能跑的…… 如果硬要把“若愚”的属性归到一起的话,我想可能是“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