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农民投资?
这个问题问得真及时,昨天我刚和一位大佬谈完如何“引导”民间资本流向农业的事情。 先讲明观点——我认为目前阶段不可能有“一种适合所有农村、所有农民的金融模式”,更不存在所谓的“正确做法”;所有的尝试都是有益的,因为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是正确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农业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其原因在于农业生产与交易过程的特殊性使得其无法适应现有的金融体系架构。我们一直在讨论如何让农产业走向金融的前沿,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三农,而不是农村金融。 但事实是中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农业信贷市场,2016年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59亿(直接融资),同比增长38%。
当然,这个规模还是远远比不上美国的7000亿美元。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中国的农业信贷市场是根植于中国特色的土地产权制度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基础上的。 这里需要明确一点的是,这里的农业信贷市场是广义的概念,包括直接贷款给种植养殖主体的信贷,也包括以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为形式的间接融资。
这些金融形态的出现是与我国的土地产权制度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美国的大农场模式和中国的小农户模式是有本质差别的,由此带来的金融需求也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很难简单地搬用一个外国的金融服务模式来套用于国内。
既然如此,那有没有一个最优化的解决方案呢?我的答案是——没有! 因为任何一个金融产品的设计都离不开对客户(金融机构与客户间的关系可以视为产品的设计部分)、渠道、市场等方面的考虑,而最为重要的是要考虑风险的问题,毕竟金融的本质是风险管理。
所以,如果要设计一套适用于所有地区的农业金融模式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意义的。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状况各不相同,有的地区适合大规模机械化集约化生产,而有的地区则适宜小农户的模式。即便是在同一领域内,由于经营环境、经营主体差异等原因也会造成风险的异同。同一个风险指标对于不同的客户而言,其含义可能完全不一样。
在现阶段,我们不应该去追求所谓最优的农业金融模式,而是应该力求寻找每一个具体场景下的最佳解决办法。这或许才是最为可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