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字五行属什么?
《说文》:“嗣,继也。从子 在肉下。” 许慎的解释是引申的意思: “凡嗣之属皆从嗣。”“在肉下”的构形含义,徐铉认为“象膝足承之形;或言像臣事君形。”段玉裁则指出其乃是“形声包意”,即除了表示读音,还含有本义的意义(《说文解字注》)。这个分析很到位,所谓“膝足承之形”就是“在肉下”的原初结构形态,而段氏所谓的“形声包意”就揭示了它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关联性。
嗣字的本义为承继。如《尚书·汤诰》:“维彼顺民,宜可息师。女允弗予,盖有既嗣;”意思是商汤要讨伐夏桀时,先发布告于天下,他说那些顺从我们的百姓们,现在应该停止用兵了!你们这些不顺从我的逆民呢,本来就要灭亡了,所以才有今日的篡位。
这个意义后来发展出了动词、名词、形容词等不同词性的词汇。
一、作为动词使用的时候,指继承、承接、传递等意思。如《左传》:“鲁大夫季友出奔陈,须诸乃止,宣公卒而不作。君子曰:‘季子能容季友矣。然二叔则不能容桓伯、武伯也’。”
“作”是指叛乱。因为须诸是武仲的公子,武仲被废后逃往晋国,所以以晋国为依靠发动叛乱了。但季子的兄长在季友出奔后继承了鲁国的国政,所以须诸没有发动叛乱。
二、用作名词,主要有两个义项——一个是儿子,一个是子孙后代。
1.儿子,多用于嫡长子。《左传》:“昔周公摄政,一年而治;二年而察,三年而举。凡政务之所由废兴者十七八。圣君之志,又如此而不足为训乎?” 这个“志”通“记”,指记录下来的文献资料。这里说的是当年周公平定管蔡之乱后的施政举措,通过文字记载下来,成为后代帝王效仿的典范。这里的“子”当然是儿子的意思。
2.子孙后代,这个义项比较常见,而且往往与宗族联系在一起。 比如《诗·大雅·文王有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意思是说殷人只要参考夏朝灭亡的教训就可以了,不用去查考久远的事情,因为夏桀的事迹就在眼前。
《诗经》中的这首诗是周人在镐京建都时所作。他们以此告诫后人要吸取殷纣王的教训,警惕王朝的衰落。其中“后世子孙其追诵哉”一句中把周朝的后代称为“子孙”。
三、形容词,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种是形容血脉关系紧密;一种则是形容年龄大小上的辈分高低。
1.血脉关系的密切与否可以用颜色来形容,因此,在这里它常常用来形容血缘亲近。 如《论语·阳货》载孔子语云:“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其中的“兴”指诗的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起兴”,如《诗·邶风·静女》开首两句“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就是以少女的容貌来比喻月光的皎洁。
“观”指的是观察、见识;“群”指的是交流,讨论;“怨”指的是讽谏、批评。这几方面合起来就是对于诗歌的理解、欣赏和应用。
最后“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是说通过学习诗篇,能够懂得事奉父亲、侍候君主的道理。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指的是学习鸟类、兽类、花草树木的知识。这里面提到的都是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因此也可以解释为血脉亲密之意。
2.年长者对年幼者的称呼叫“祖孙”,这是辈分的概念。同样,相对于祖辈而言,父辈以下的亲属都可以说是距离较远的家族成员,因此用这个意思来表达血脉疏远之意也是可以理解的吧。例如《易·系辞》:“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庄子·大宗师》:“夫大道不称,大名不喻,大道若渎,大名若鄙。” 大道是无所称誉的,大名是没有界限的。这就是天地万物的常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