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是金融中心吗?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无须多言,但要详细论述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却并非易事。 首先是在历史上从未有过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经验可供参考。全球主要城市的金融中心建设大多是在城市崛起的过程中伴随而生的,有的是由于地缘优势(大伦敦)、有的则是得益于贸易(纽约)或航运(阿姆斯特丹)业的发展;但像上海这样在近代史上从无对外贸易和航运往来,而在现代依靠政策扶持从一个小县城成长为超大城市并跻身世界一线城市行列的极为罕见。因此讨论上海如何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实际上就是在讨论一个奇迹是如何诞生的过程。
其次,造成这种奇迹的原因也值得深入研究。一般来说,影响一座城市金融地位的主要因素包括政治(如是否设立特别行政区,是否成为直辖市区)、地理(如毗邻港口)、历史(如早期对外贸易)等因素。但这些因素在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又该如何量化这些因素对于金融集聚的影响程度呢?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上海已经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金融中心城市之一,但与其他顶级金融中心相比,上海的差距到底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以及如何才能追赶上这些“先行者”?这三个问题都是本文试图回答的内容。
1.制度因素 与伦敦、纽约、东京等老牌世界级金融中心不同,上海的建设发展主要是由计划经济主导的。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但整个体系的构建仍然是以行政主导为主。这一点决定了上海在发展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必须依靠政府的强力推动。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将上海定位为“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随后上海在外汇管制、利率市场化、国债期货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尝试。虽然其间也曾因金融危机、外汇缺口等问题出现过反复,但上海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步伐始终未有任何退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浦东的外资开放和金融自由化进程,上海在国际金融界的影响力逐步上升。 相比之下,其他顶级金融中心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当下都较少受到行政力量的左右。伦敦自不必说,作为全世界最早放开外汇管制的城市之一,即便是在二战这样的特殊事件中,英镑汇率也极少受到政府干预。纽约也是如此,尽管美联储总部设在华盛顿,但联邦储备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体系,在整个美国甚至世界金融中都享有很高声誉。
当然,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和沿海重要港口城市,本身具有发展金融业的天然优势——这主要体现在交通通讯便利、人力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广大等方面。但是如果不赋予上海以一定的制度创新权限,仅仅依赖先天优势的发挥,上海恐怕永远只能扮演一个区域金融中心的角色,很难超越。
2.基础设施 任何金融中心都离不开优质的基础设施作保障。尽管近年来上海正在全力打造成“智慧上海”,但基础设施的本质仍然是硬件建设。只有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全球金融机构的聚集。
近年来上海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巨大,建成并投入使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未上市股票综合交易系统和债券交易平台,上海期货交易所全面修订了铁矿石期货合约及规则,并推出有色金属期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并推出股指期货……一系列金融基础设施的优化无疑将为上海国际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
上海还在积极争取自贸区的政策红利,推动金融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比如有望实现人民币离岸交易的跨境资金管理改革试点,以及QFII(合格境外投资者) 和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的制度创新。如果这些改革能够成功试点,不仅有助于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金融制度体系,还有望进一步改善上海的基础设施环境。
3.产业基础 一般而言,金融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于其他产业的支撑。这一点对于上海这样一个本来基础薄弱的金融中心而言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要建设的不仅仅是金融部门间的金融中心,更是涵盖所有行业的企业和居民的金融中心。除了强化现有金融企业的实力以外,还需要努力发展和完善金融相关的配套服务机构,尤其是法律、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以及信息服务和支付清算系统等基础性行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境内外客户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
为了吸引金融高端人才,促进金融专业服务企业发展,上海近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市投融资服务的若干意见》,旨在打造一流金融中介服务体系,这是很值得肯定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