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老了谁来种地?

盖蕾弦盖蕾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爷爷那一辈都是农民,我们老家那边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地。后来农村实行责任制,每家分到了地,但是那个时候年轻人出去打工了,土地就留给上了年纪的人经营。我的童年记忆里就是爷爷在田间地头劳作,他的头发花白,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依旧有使不完的力气,记得最深刻的是夏天晚上,我跟他去稻田里放牛的时候,他戴着草帽,拿着蒲扇,一边扇着风,一边给我讲牛的故事。

后来,我外出上学,假期回家的时候发现他不再在地里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年轻的农民伯伯,我问他爷爷呢,那个伯伯笑着跟我说爷爷年纪大了,干不了地里活了,现在在家里享福呢! 我很高兴,以为爷爷终于可以不劳作了,可是后来发现家里所有的活都是这个伯伯一个人做,包括给爷爷煮饭。有一次我跟他去稻田里,路上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他没读过书,不知道自己姓啥,他随他爹姓“李”,我就叫他“李伯伯”。后来听说他们那一批知青返城了,因为他是知青里年龄最小的一个,所以就被分配到了这里,给他安排了一份工作,进了县城的一家工厂,后来就认识了我的妈妈,然后跟我妈妈结了婚,有了我。 几十年过去了,李伯伯已经去世了,我爷爷也去世了,但是我常常梦见他们,梦里梦外都是我小时候的场景,我爷爷在田间干活,我在田边玩,李伯伯则坐在田埂上笑呵呵的看着我们。

魏群浩魏群浩优质答主

中国正从农业大国迈向现代农业大国,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主角,农民这一职业正在“洗心革面”,成为有奔头、有吸引力、有竞争力的“金饭碗”。

种地不用下田 只需轻轻一按

打开水阀,哗哗的水流欢快地奔向农田;操作手机,喷灌设施像机器人一样忙个不停;轻轻一点,自动插秧机在水田里来回穿梭……在山东济宁嘉祥县大张楼镇种粮大户黄新民的“智能农场”,一系列新设备让黄新民实现了“动动手指就种地”。

今年49岁的黄新民种了20多年地,他坦言,过去在地里干苦力,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现在“科学种地”,年收入50多万元。黄新民指着喷灌设施说,如今浇地只需一键操作,一小时就能喷淋140亩地,“如果雇人浇地,光人工费就要花1万元,还要干一整天。”

黄新民的“智能化农场”只是山东打造“智慧农业”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山东加强先进适用涉农机械装备研发和推广,2020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山东还大力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建成9259个益农信息社、21个县级运营中心,推动农业信息服务“村村通”。

记者了解到,山东农业已培育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种类型的新型经营主体和高素质农民等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与传统农民有巨大区别,成为扛牢“农业大省”责任的生力军。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敬东说,山东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为方向,加快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农民队伍。过去5年,山东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3.3万人,其中,经营管理型1.55万人、专业生产型和技术服务型1.75万人。

49岁的山东烟台莱州市朱家村农民赵延晓就是一位从种植大姜、樱桃等传统作物起步的“新农人”,他说自己能成长为当地农业科技的“排头兵”,关键靠政府部门的组织培育。如今,赵延晓成立了莱州市祥和生姜专业合作社,种植大姜150余亩,亩产姜超1万斤,“去年我们合作社实现产值500多万元,净利润50余万元。”

据莱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曲宏图介绍,当地培育像赵延晓这样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已形成体系,“他们成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量。”

烟台市牟平区龙泉镇初家村村民宋晓丽和李春江夫妇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流转土地80多亩种植车厘子,并以“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打造了400多亩樱桃产业园,带动周边3个村的300余户农民增收致富。宋晓丽说,现在她和丈夫成了当地车厘子种植的“土专家”,“我们经常受市里和区里的农业主管部门邀请,给他们组织的培训班上课,教授樱桃种植技术。”

“过去农民在土里刨食,现在农民在土里‘刨金’,像宋晓丽夫妇这样的农民不再满足于只做生产者,他们也希望通过经营创造更多价值。”烟台市牟平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曲伟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