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怎么来中国人?
其实这个问题问的有点水平,中国男篮最近两个CBA联赛冠军,一个是辽宁本钢队(2017-2018),主教练是郭士强,队长是大韩,另外一个大魔王是赵继伟;
另一个是广东东莞银行队(2015-2016),主教练是杜锋,核心球员易建联、周鹏和赵睿。 这里边就牵扯到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评价一个球员的价值?二是什么样的球员能进NBA打打球? 其实这两的问题本质上还是一个问题,就是当一个球员在地球上篮球水准达到一定高度时,那他就有可能到更高的平台去尝试新的东西。这个新的东西不一定代表会让他变得更加强大,但肯定能使他的水平得到检验。而一旦这个新平台适合他了,那么对他自身来说就是一个升华。
回顾下史蒂芬森进入联盟的经历: 当时师弟还在读大学,在NCAA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联盟有勇士队在等待师弟的到来;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由于勇士人手不足,师弟便得到了机会。虽说师弟在勇士的一个赛季表现可圈可点,但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师弟需要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不过好歹也拿到了总冠军;
再后来就是湖人时期,老詹加入湖人第一个赛季,师弟也来到了湖人。这时的师弟已经不再年轻,再加上处在湖人这样的球队,师弟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机会,数据也不好看。随着湖人的逐渐衰落,师弟也在等待着机会。直到火箭时期,因为哈登与威少都需要空间,而师弟正是具备这一条件的球员,于是师弟开始了他在NBA的新篇章,打出了职业生涯的最佳表现。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师弟的成功是建立在球员市场和教练组眼光基础上的,当然还有师弟自身努力的结果。 从师弟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发:首先是有实力的球员一定有进入更高平台的机会;其次再牛逼的球员也需要合适自己的平台和体系去发挥。
NBA的发展重心,已经转移到了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在中国的品牌影响力,联盟已经开展了诸如篮球无疆界、姚基金等一系列活动。在NBA联盟看来,中国已经成为了他们最大的市场,并且拥有最好的前景。
从2004年开始,已经有32名中国球员登陆NBA赛场,其中有18人是在最近10年间加盟NBA。本赛季,共有5名中国球员在NBA效力过。而在过去10年间,进入NBA的中国球员合计出场775次,相比此前7年的348次,出现了相当明显的增长。但是,这一趋势并没能再进一步延续,像刘传兴和区俊炫这样的希望之星,进入联盟都存在着不小的难度。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NBA的准入门槛变得越来越高,无论是球员还是市场,都存在着这种趋势,进入NBA的难度大大增加。尤其是在1996年大扩招之后,NBA联盟进行了持续多年的瘦身。2004年之后,联盟新军只有孟菲斯灰熊和新泽西网队。而在过去十年内,只有亚特兰大老鹰和布鲁克林篮网完成了搬迁。
对于那些处在下游的边缘市场,NBA采取着愈发苛刻的限制。他们的操作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并且只能专注于赢球,无法再去兼顾市场和培养年轻人(比如说底特律和萨克拉门托)。另外,在2011年的那次谈判中,球员获得了更大的利益,新秀们的工资被进一步提高。像现在二轮后半段的那些高薪底薪球员,已经成了各支球队的累赘。因此,NBA选择新秀时也变得谨慎再谨慎,如果无法确保有即战力,那就必须拥有极高的潜力。
其次,在2014年姚明正式退役之后,中国球员的综合实力并没有进一步增长,大部分球员的水准,在过去的几年内甚至出现了倒退。即便是王哲林,如今已经成长为中国男篮的内线核心,但是在NBA内线球员当中,他的水准还处在下游。对于一支NBA球队来说,选择王哲林,无论是从即战力还是从培养价值来说,都远远不及美国本土的那些同位置球员。
最后,那些NBA的高层管理人士或者球探,并没有能够充分的认识到中国球员的潜力,他们在关注中国联赛时,存在一个刻板的思维。他们一方面认为中国球员在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缺陷,在对抗上无法达到NBA的标准,并且存在作弊现象。另一方面,在中国,他们难以像对待美国或者欧洲球员那样,获取足够的信息,进而对某一个中国球员,做出足够的判断。
如果让一支NBA球队的决策者,对王哲林和克里斯•库克进行选择。王哲林在对抗、移动和中远距离投篮上都不及库克,库克也已经在发展联盟证明过自己。你很难指望一支NBA球队,愿意冒上巨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