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之年指什么生肖?

边月茗边月茗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是古人定义的十二地支和与之对应的十二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没、黄昏、人定” 每个时辰都是两个字的,“子时夕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这样定义其实是有道理的,古人把一昼夜划分成了24份(这个做法和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很类似)每两份为一个时辰,每个时辰阴阳各一半,如此周而复始。

但问题是,这种划分方法没有考虑上弦月和下弦月,所以到了月初月末的时候就出现了偏差,“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多出来的两笔其实是用来记录月亮运动的,因为月亮每个月都要绕地球公转一圈,每月初月末日偏西一点。

为了照顾月亮的运动,古人又引入了“节气”的概念,把一个朔望月分成二十个“节气”,每一节气的开始的时辰是固定的,“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而每一个节气之间的时间长度是相差很大的,最短的是立春冬至这两个节气,只有31.5天,最长的是寒露霜降立冬大雪小寒这十个节气,有39.6天。

以二十四节气为基准,每个月就固定在了“节令”的位置上,这样就把初一和十五安排妥当了——上弦月在月初出现,月尾下落;下弦月在月末出现,月初消失。

最后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这个问题在于如何确定一天的时间段,我们现在的算法是参照太阳的,把白天分为12等分,夜间也分12等分,正午和子夜分别对应今天公历日期加12或减12。但这种划分方法的缺陷就在于农历月份间时间差的不均匀,正月和腊月时间差最大,二月和三月时间差最小。如果单纯参照节气来划分一天的时间就不太合适。

为此古人做了新的尝试,就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把一天划分为八个时间段,每两个时间段称为一刻,每一刻又划分出八段,每两段为一更,以此类推。这种方式同样存在误差,为了弥补误差的因素,古人又把每个时间段再分成了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叫作“漏刻”。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