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又叫什么?
关于北京的别称,可说的有很多。 首先是京城,这个不用多说,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简称京。
其次是都;《周礼·王制》中有“王者之师出征之时,左纛(dào)右旗”的说法,这里的“师”字后边有“都”字,说明此处之“都”的意思是驻军。而古代行军,将军的仪仗队是在左边的,所以用左纛。后来,皇帝出京,也会建左纛右旗的仪卫队伍。所以,都指天子所居之地。 北京作为元朝和明朝的都城时,在官方文书里常被称为“中都”或“京师大都”。当然,这种叫法并不是从元代开始有的。据明人曹昭《帝京景物略》载:“中都,故金之京都,曰中都。京师,元之新都,曰大都。” 除了都城、上都之外,还常有“北平”“燕都”“幽都”“京兆”等称谓。
首先来看“北平”,这个称呼的由来与金朝有关。《元史·地理志》中就说,“金废中都,以为北平府。”金朝灭亡后,元世祖在中都附近设了十几个藩王府,让诸王分镇京畿(jī)地区。这些藩王不仅管军事,而且辖理民政,因此北平府的行政地位大大提高,人口也比以前多了很多。 到了明天启年间,由于蓟州的城墙已经被洪水淹了,于是明廷决定在西直门外修筑外城。由于当时北京的人口已有70万左右,因此这一工程的规模非常大。但令人没想到是,因为财政困难,这项工程最后被无限期拖延了下来。
“京兆”之称最早见于北魏时期。当时,西安以东的地区称为“京兆郡”或"京兆京县",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唐时,关中平原的区划为京兆府,治所在今西安西北的大兴区。宋朝时,在西安至延安之间设置永兴军,作为陕甘地区的政区中心。元、明、清三代基本沿用此名。1928年,中华民国政府将原属陕西省的西安、咸阳等地改为西安市,并设立陕西省政府。至此,“京兆”一词才彻底淡出了行政区划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