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第一殡仪馆在哪里?

怀妍淇怀妍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第一,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排他与特殊。死亡的恐怖既源于对它的不了解,也源于古人对死亡的禁忌。由于古人对死亡充满了神秘和恐惧,所以,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尽量地掩饰死亡,装扮死亡,把死亡看做一种特别的东西。

《左传》记载,鲁庄公七年(前687年)冬,齐师伐谷而出,因为谷无社稷,所以,以坟墓为之社,而祭以太牢。就是说,伐一个国家,攻占了一个城市,因为这座城市没有社稷,就以这座城市的坟墓为这个城市的社,用猪头牛羊祭祀。

社,是土地之神,诸侯于国中都设有社;稷,是五谷之神,设于官府,掌管国家粮食。有社稷,才能有百姓;百姓有了宗祖之神,才能安心供奉,各遂其生。如果没有社稷之神,即使占领了这个城市,这个城市的人也不会真心归顺。所以,只有特殊的东西,才用特殊的仪式来对待。可以说,古人心目中的死亡,是永远也不能获得尊重的。

第二,从封建灵魂观产生对死亡的排斥。

我国古代认为人死灵魂不灭,有时它还要回来,回到亲人中间。因为亲人的哭声会招引出死的灵魂,它的回返,会带给人沉重的折磨。所以,古人在人死时作诗绘画,多写悲哀、绝望的情绪,少写快乐、祥和的意图。例如,范悼子养兵练兵,其死,其臣拥宋公而哭,其尸乃返。宋公受于国,以其卒之丧,委委而去之。(《左传》)意思是说,范悼子病,他的一个爱将养兵为他治病,结果病没治好,养兵痛哭其死,其灵魂能归来。而魏文侯为其师田子方死,而哭之多哀,其下泣涕沾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为此,魏文侯哭老师之死,其臣僚无不掩面而泣,皆若悲哭。凡此等等,都反映出古人在人死时所表现的悲哭之情是不耐烦、不接受,甚至加以排斥的。

第三,从儒家的生死思想产生对死亡的蔑视。

孔丘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比较深透,也较为客观。他认为,人生就是受苦受难,不如早早结束这种受难的生活,回归到人的本真状态。这样,孔丘就为死亡找到了合理的根据,它一方面被看成是必然的归宿,另一方面又被看成是短暂的休息。如“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就是早晨闻道,晚上就可以去死了,因为死得有价值、有意义,晚活一天还不如早死一天。

由于这种生死哲理的影响,使儒家学者并不看重死亡。如《礼记·檀弓上》记徐子曰:“君子死,冠解脱,约束发,其曰:‘父老子幼,是其忧在。’”就是说,人生的性命就如穿戴的东西一样,死时摘掉帽子,解下束带,放开头发,呼吸就舒畅了。这种生死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如孔子评子路,“狂而不虚,敦而下捷,赏善不遗,见义勇为,死即为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即勇敢、果断、直率、赏善罚恶,这才是人活的时代精神,死了也就成了伟岸的人格典型。

但是,这一时期对死亡的蔑视,还不是对它的彻底否定,如祭祀祖先,怀念故人,仍是有礼貌的,儒家的传统观念认为,人总是要死的,只是早晚而已,所以要节哀顺变,“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礼记·祭义》)这就是说,把死看得很平常,活着的人都要死,早死和晚死没什么不同,对待死,还是要像对待生那样,“生,事之以礼”,即有尊严、有孝心,有节制、有秩序。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