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没在中国上市吗?
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没多久,马云就制定了阿里巴巴的IPO时间表——2001年前在香港上市,2004年年中在纽约上市。 但事与愿违,阿里巴巴两次上市均因政策变化而搁浅。 2001年开始的中国互联网寒冬让阿里巴巴不得不停止创业阶段的扩张步伐,专心应对危机。 2003年非典期间,阿里巴巴的业务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线上业务几乎停滞,员工纷纷请休假,但马云却在此时推出了面向企业用户的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简称“阿里巴巴B2B”)。
随后几年,阿里巴巴开始全面布局电商版图。 淘宝网2003年底上线,2004年上半年用户突破100万; 支付宝2004年12月推出,后来先后与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建立了第三方支付平台; 2005年年底,天猫(原淘宝商城)上线内测; 2006年7月份,阿里妈妈上线; 2008年1月10日,阿里云正式商用上线。 在发展电商的同时,阿里也积极寻求上市的契机。 早在2007年就有媒体爆料,阿里巴巴正在考虑于美国进行首次公开募股,募资约10亿美元。不过当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阿里最终放弃赴美IPO的计划。
时间来到2013年,阿里再次启动IPO进程。 这一次,阿里选择回到香港挂牌。 2013年9月10日,阿里集团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正式启动IPO,股票代码为“ALI”。 经过长达半年的等待,2014年3月18日上午9点,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成为“BAT”中的首个“A”。
随着阿里的成功上市,“十八罗汉”中的所有人也都获得了丰厚回报。
阿里巴巴作为互联网巨头其市值以及影响力是世界级的,但大家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阿里巴巴的电商在国内称霸,其总部就在国内,可是其股票却是在香港和美国上市,而没有在中国大陆上市,其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猜测:
第一种猜测:当初在香港上市是因为在香港上市门槛低并且是大陆第一块试验田,可后来因为港交所不同意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所以闹掰了。按照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合伙人可以把投票权集中起来,以少数股权来控制公司,但是港交所不允许,最终双方闹掰,阿里巴巴转赴美国纽约上市。
第二种猜测:2007年阿里巴巴旗下的B2B业务在港交所上市,由于当时国内的相关政策比较严格,而香港由于和内地“一国两制”,并且又是国际金融中心,所以和美国一样有比较完善的金融制度,在港上市较为便利,此外当时港交所有意拓展新的领域和市场,对阿里巴巴在港上市给予诸多照顾,阿里巴巴因此在港交所成功上市。由于阿里巴巴集团业务的不断壮大,加上国内政策没有放松,所以阿里巴巴无法在大陆上市,只能选择其他市场。2012年,开始筹划集团整体上市,由于在香港上市的B2B业务市值一度超过1900亿港币,市场反响极佳,于是阿里巴巴再次向香港提交上市申请,香港由于B2B业务上一次的成功,给予大力支持,不过由于阿里巴巴集团和B2B业务的定位和性质不同,加之阿里巴巴方面提出合伙人制度,希望在新发行股票的情况下依然能掌握企业的控制权,双方没有达成一致,阿里巴巴转向美国上市。
第三种猜测:国内关于VIE架构的法律还不完善,而VIE架构是美国用来吸引国外企业到美国上市的产物,VIE制度下境外企业在境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并通过协议方式控制境内相关公司,最终达到在境外上市融资的目的。目前这种制度国内还不允许,因为存在风险,于是阿里巴巴只能到国外上市,而香港和美国都是金融中心,并且和国内“一国两制”,金融制度完善,自然成为阿里巴巴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