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到底从哪天?
农历的闰月怎么算呢? 古人把月亮圆缺一次叫做“朔”,把月亮由缺到圆叫做“望”,也就是“望月”。每个月初一当天,月球和地球之间形成一条直线,此时太阳和月亮在地球的同一侧,在地球上的人看不见月球,这就是“朔”;到了初五、六,月亮由缺变圆,于是出现了“望月”。
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速度不均匀,时有快慢,所以“朔”或“望”出现的时间不是固定在某一天,而是前后移动。这种每月月初出现的“朔”和月中出现的“望”都被称为“朔望”。 在现在的公历里,每个月只有“朔”和“望”各一,但农历里除了这“朔”和“望”外,还有“上弦月”“下弦月”“新月”(即“朔”)以及“残月”(即“望”)等,这就要说到古人如何确定每月的第一天——朔日了。
以地球为参照物,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且月亮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正好面向地球时,我们看到的月亮就是“新月”,也叫“朔”。此时,月球位于太阳直射点正后方,太阳和月球在地球的两侧。
不过,此时太阳和月球相对地球来说都是指向东边的,所以我们看不见月亮。 “朔”的意思就是“看不到月亮”。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新月的形状很像一把梳子,因此古代称新月为“新月如钩”、“孤弯新钓船”。 而当月亮逐渐转向太阳,变成半透明状,这时候我们开始能看到月亮的一部分,这个阶段的月亮被称为“蛾眉月”,因为形似蛾眉故以此命名。
过了几天,月亮逐渐变得又白又圆,这时我们看到的就是“上弦月”,而它的形状就如同横放在天空中的一把弓——满月如弓。 上弦月之后的几天,月亮继续变圆,白天看到月亮的部分也越显越多,直到傍晚完全露出。这个时候的月亮称为“满月”、“圆月”。
满月之后,月亮逐渐变得淡薄起来,变成了半透明状,此时我们看到的是“下弦月”,也叫“残月”。 下弦月的形状如同半月形子弹,因此古人有“残月如弓”的说法。过了下弦月,月亮就会慢慢变得昏暗起来,一直到消失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