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的五行属是什么?
五行的“行”字,古时写作“𣿍”(详见《康熙字典》)或“彳”旁加“黄”组成“亍”(读音chù),这个“彳”是“小”的意思;或者“彳”下加“弓”成“张”,即“步行张弓”之义。
可见五行是用作记述土地和水汽的运行轨迹和状态,与交通、运动密切相关,所以引申指“行动”“作为”。 那么,什么是土呢?土当然是指陆地和土壤了,但是古人可不会这么简单的把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固体物质。在古人看来,大地是一个大磁体,地球表面是磁场最强的地方,而且是有磁场的垂直切线的。所以大地被分成了各个方向上的地块。每一个地块叫做“陵”。
每个地方都有上下左右的“邻陵”。这些“陵”构成一个“陵矩”。 大地的东面叫“春陵”,南面叫“夏陵”,西面叫“秋陵”,北面叫“冬陵”。 中间那个正面向上的“顶峰”称为“中陵”。 “四陵”加上中间的“中陵”合称“五陵”,也就是《易·乾》所说“九五,飞龙在天”中的“天”,指的就是大地这个磁体的天空部分。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说“以玉作六器,以便祭祀天地之神”,其中两种玉器是用来祭祀大地的——被称为“镇圭”的长方形玉板和被称为“璧圭”的半圆形玉板。 我们现在所说的“玉石”,古汉字写成“琰玉”,其实就是一种泛指,指的是一切美丽的石头,既包括天然形成的玉石,也包括其他宝石,比如玛瑙之类的。
古人用“琰玉”来雕刻成各种祭祀用品。 用“琰玉”制成的镇圭和璧圭,据说是长方形和半圆形的,与现在的纪念币上的形状相似,而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正圆形。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人所用的很多字同今不同音。如“玉”字今天读yù,但在这里发音为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