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五行属什么关系?
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源自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里,将水、火、木、金、土认定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 到了战国时期,齐国人所著的《管子•地理篇》中则有了更具体的认识:“管子曰:水之为物也,无形而最神;土之为物也,形卑而下而最具。”这里将水与土列在了首位,并给出了它们在五行系统中的地位——水火土金木,被后世称为“五星”或“五曜”。
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黄帝内经》“五行生成论”的基础上写出了中医学最著名的巨著之一《伤寒论》。书中对“五行”的应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首次指出:“伤寒,或发热或不发热,厥或朝发暮愈,或晡发旦解……此皆不治之症,以五脏俱有所伤,阴阳不相接续故气尽血亡,形质消亡矣。” 在《伤寒六经》中,他将人体分为表里、阴阳、经络、虚实,用五行相生相克来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如: “阳外应行,阴内应止”“行中有令,止中有动”“动转相因,静止相互”等等。
另外,金代名医刘完素著《素问玄机原病式》,明代医家高鼓峰著《内经知要》都对《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五行学说”做了精辟的论述和总结。 那么,为什么中医要用五行来解释人的生老病死呢? 这是因为五行有相生相克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才形成了生命活动中生克制化的动态平衡。
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即出现了偏盛或偏衰的情况,就可以通过五行生克的关系加以调节,使失衡的状态重新恢复,从而保证了生命的正常运行。 张仲景在论述“五行”时,就特别强调了“有余于上,不足于下,循环无端,往复不尽”,即现在所说的“阴阳平衡”的重要意义。他在著作中多次引用《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思想。 所以,中医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的规律,指导人们的日常养生保健,甚至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