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点字有何作用?
《礼记·檀弓下》里有这样一段话,“孔子曰:‘天子杀世子,君废嫡立庶,皆非礼也。’仲尼使漆雕开仕于卫,说卫侯之弟。将仕,请择日。子曰:‘男德彰,女礼达,十月之交,君子行事。’遂入卫。”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主杀死太子,国君废立太子所适用的法律,都是不符合礼仪的。”于是,孔子让漆雕开在卫国任职,并委托他向卫桓公的弟弟宣读自己的治国主张。上任前,漆雕开请示选择合适的日子。孔子说:“男子应该显示出崇高的德行,女子需要表现出敬重的礼仪,十月吉日,是举行各种仪式的好日子。”于是,漆雕开到卫国就职。
这段文字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十月之交”,这个“十月之交”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在十月份选择一个特定的日子呢? 根据《史记·律书》里的记载,十月之交是指农历十月初一的新月。
《史记·律书》里说,“孝景皇帝元年十月辛卯,朔日,冬至。”又云:“孝昭皇帝元凤四年十月丁亥,朔日,冬至。”又云;“孝宣皇帝甘露二年十月辛酉,朔日,冬至。”可见在西汉时期,朝廷是严格按照十月初一作为新年第一个月的首日的。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孔子秉承周公制礼作乐的精神,要恢复周礼。而在周代,十二月建寅,正月为岁首,正月一日是新一年的第一天。不过,按照汉人的计算方式,夏历十一月才会进入正月。而殷商则可能是十月左右进入正月。如果直接依据殷商或者夏历来计算正月的话,到了汉朝就会和周礼出现矛盾。为了维护周礼,就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调整汉代的正月,使得它与周礼的正月一致。
这种调整的方法就在《尔雅·释天》里,原文是:“正月旦,朔。一月之内,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天。”也就是说在汉人看来,每个月除了有大月和小月之外,还有朔日和望日(初一和十五)之分。而每一年的第一个月,如果有三十日的朔日,那就是大月,如果只有二十九日的朔日,则是小月。以大月和小月相配合,一年就形成了十二次(每月初一大月占上旬、月中,每月十五小月占下旬)。然后又以每个季节的三个月分别对应八卦中的三个卦象(每季初之气与艮卦相应,中气与离卦相应,末之气与兑卦相应),组成一个循环。
正月为寅月,阳气微动,如萌芽状,因此用“建寅”表示。如果正月为元旦,那么二月就是卯月,三月是辰月……九月为戌月,十月为亥月,十一月为子月,十二月为丑月。每年正月,如果遇不到闰月,那么到小寒节气,也就是腊月(农历十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小寒后第一天正是大寒,大寒一过便是立春,春天就到了。如果正月遇到闰月,那么今年的立春就会在二月里了。
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把每年的正月初一和冬至调整到农历十月里,和周代的制度协调起来了。 而这种在农历十二月里过春节的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