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不是无春?
“无春”是民间对“立春”没有节气点的俗称; “有春”的年份,立春在农历正月初三前后,“无春”的年份,立春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左右。 那么如何判断是“无春”还是“有春”呢? 以阳历(公历)为基准,如果某个年份的立春节气恰好在公历2月4号或5号,这就是“有春”或者“闰春”,反之为“无春”。
判断出来以后就要看其对农事的影响了! 在我国古代,人们根据周而复始、四时交替的时令规律,把四季分为春、夏、秋、冬4时,每个季节被分为孟、仲、季3节,每节又各划分出初、中、末3候共9候,每一候对应一种植物的花开,称之为“花信风”。立春之后,东风解冻,阳气上升,万物开始复苏。
《逸周书·正月解》载:“立春之日,东风解冻。”东汉王充《论衡·物势》中也提到:“凡草木之物,必待春风然后萌起。”古人对这种变化非常敏感,并因此将立春划分为三候: 一候,东风解冻。 二候,蛰虫始振。 三候,鱼陟负冰。 意思是说立春以后,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此时昆虫还未苏醒,鱼儿在冰下继续沉睡,只有河底石块下面温度相对较高的地方才有冬眠的虫子活动。 而到了雨水节气,气温回升更快,于是冰冻开始融化,河流、湖泊开始有水流并经由河道流入大海。 雨水也被分为三候: 一候,獭祭鱼。 二候,鸿雁来。 三候,草木萌动。 也就是说,“无春”的年份,整个正月都是大寒与立春节气重叠,所以从气象上来说是极端寒冷的,这样的天气状况不利于万物生长。而“有春”的年份,从立春开始,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星辰都助力于物质能量的流动和循环,万物得以逐渐成长。